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1 11:05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高校教师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首要资源,对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异的高校教师队伍又离不开合理的教师流动。因此,构建稳定有效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形成教师的合理有序流动,是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现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 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国高校教师的流动经历了从封闭、缺乏流动到大流动的转变。随着高校教师流动的逐渐加强,,其间存在的弊端也逐渐暴露。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高校教师显性流失与隐性流失现象较为严重、地域间教师单向流动加剧、高校间教师流动频率增高、由高校向其它行业的流动率上升等问题较为突出。究其原因,高校教师不合理流动主要受社会环境、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体三个层面的因素影响。尤其是高校组织和教师个体层面形成的微观影响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校教师的合理流动。为了改变当前现状,建立稳定有效的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已迫在眉睫。美国高校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高校教师流动的机制,从微观层面可以细分为引力机制、权力机制、条件机制、责任机制和弹性机制五个部分。借鉴美国高校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可以分为运行机制、激励机制、沟通机制、制约机制和凝聚机制。构建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的有效措施有:通过健全管理以强化运行机制;通过尊重教师个体需求以强化激励机制;通过契合教师职业特征以加强沟通机制;通过健全制度以增强制约机制;通过营造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以巩固凝聚机制。
【关键词】:高校教师 流动 微观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5.1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1章 绪论8-18
- 1.1 研究背景8-9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9-10
- 1.3 相关研究综述10-13
- 1.4 相关概念界定13-15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15-18
- 第2章 高校教师流动的相关理论基础18-24
- 2.1 组织社会学理论及其运用18-20
- 2.1.1 组织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观点18-19
- 2.1.2 “哈里窗”模型的运用19-20
- 2.2 博弈论理论及其运用20-23
- 2.2.1 博弈论理论的主要观点20-21
- 2.2.2 “囚徒困境”模型的运用21-23
- 2.3 需要层次论和成就需要论23-24
- 2.3.1 需要层次论23
- 2.3.2 成就需要论23-24
- 第3章 高校教师流动的现状及微观影响因素分析24-36
- 3.1 我国高校教师流动现状24-31
- 3.1.1 高校教师流动的类型24-26
- 3.1.2 高校教师流动的一般特征26-28
- 3.1.3 高校教师流动存在的主要问题28-31
- 3.2 高校教师流动存在问题的微观影响因素分析31-36
- 3.2.1 高校组织制度31-32
- 3.2.2 高校组织文化32-33
- 3.2.3 教师个体需求33-34
- 3.2.4 教师职业特征34-36
- 第4章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微观机制的经验与启示36-43
- 4.1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36-40
- 4.1.1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引力机制36-37
- 4.1.2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权力机制37
- 4.1.3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条件机制37-38
- 4.1.4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责任机制38-39
- 4.1.5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的弹性机制39-40
- 4.2 美国高校教师流动微观机制的经验借鉴40-43
- 4.2.1 实行“非升即走”的原则40-41
- 4.2.2 提高教师的自主权41
- 4.2.3 提高招聘制度的公平性41
- 4.2.4 实行绩效责任制41-42
- 4.2.5 放宽教师兼职政策42-43
- 第5章 构建高校教师流动微观机制的建议43-58
- 5.1 加强管理以强化运行机制44-47
- 5.1.1 全面公开的引进机制44-45
- 5.1.2 专兼结合的用人模式45
- 5.1.3 任期制和终身制结合的聘任制度45-46
- 5.1.4 科学合理的考评制度46
- 5.1.5 灵活动态的流出机制46-47
- 5.2 尊重教师个体需求以强化激励机制47-50
- 5.2.1 满足教师基本物质需求48-49
- 5.2.2 注重教师工作条件需求49
- 5.2.3 重视教师自我实现的精神需求49-50
- 5.3 契合教师职业特征以加强沟通机制50-52
- 5.3.1 注重教师人文关怀50-51
- 5.3.2 重视教师自我管理意识51-52
- 5.3.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52
- 5.4 健全制度以增强制约机制52-54
- 5.4.1 完善教师注册与资格认证制度52-53
- 5.4.2 建立人力资本产权制度53-54
- 5.4.3 完善契约制度54
- 5.5 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以巩固凝聚机制54-58
- 5.5.1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55-56
- 5.5.2 正确引导教师的价值观念56
- 5.5.3 树立教师的团队意识和组织归属感56-58
- 结语58-59
- 致谢59-60
- 参考文献60-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63-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建华;日本大学教师任期制改革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7期
2 曾宪军,杨邦维;高级人才资源共享的探索与研究——一般高校“教授流动站”的设立与运作机制[J];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3 蒋春燕;知识型员工流动研究[J];中国人才;2001年07期
4 蔡卫中,李兴国;高校教师流动:合理性及其制度创新[J];湖北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5 乐国林;;高校师资横向流动类型及其多角度剖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6期
6 杨克瑞;美国高校教师体制的变迁及其现实意义[J];教师教育研究;2005年03期
7 李立国;;建立合理有序的高校教师流动机制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王洪;高校人才无序流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淮南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9 张岚;建立高校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J];建材高教理论与实践;2001年06期
10 刘尧;;构建我国高校教师良性流动机制[J];大学教育科学;2006年02期
本文关键词:高校教师流动的微观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77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338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