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流动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16 16:36
本文关键词:我国普通高校教育过程中学生流动问题研究
【摘要】:普通高校学生流动是学生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开放的教育体系帮助学习者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及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适时纵向从一个学习阶段转到另一个学习阶段,也可以横向在专业之间、各高校之间转换。本研究将学生流动分为高校内部狭域范围内的流动和高校间广域范围的校际流动两个维度。校内转专业作为学院管理制度改革的“试验田”,已经在全国许多高校展开,各个学校纷纷制定转专业相关的政策。为了全面了解目前政策实施情况,本研究从全国每一个地区已实施转专业的高校中选择几个作出简要说明,同时选取一所211高校和一所普通高校进行详细分析。校际间的流动目前只有纵向上的专升本,横向校际间的流动还没有实施。通过对普通高校学生流动问题和原因的分析,并与美国三所大学比较,从而提出促进我国学生流动的改革对策和建议。 引言部分简要介绍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内容和方法、核心概念界定、理论基础。本文在第二部分当中阐述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的必要性,其主要有选专业时存在盲目性、他主性与兴趣不明确、高考失利没有被满意的学校录取、专业设置缺乏自主性、高考招生调剂制度等。通过前面的分析了解到普通高校学生存在流动的需求,因而今天许多高校允许学生流动,但在流动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因此第三部分选取了各地多所高校以及陕西两高校为分析对象分别做出概括和详细的说明,建立如下分析框架:通过对我国本科生流动现状分析发现校内流动虽然在全国普遍实施,但流动规模非常小,进一步从微观角度对两所高校内部流动情况剖析后发现学生转专业选择范围局限,不同专业学生流动情况存在明显差异,而校际间缺乏流动通道,使得许多高考不理想的学生只能选择复读,重新参加高考争取机会。第四部分进一步对流动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其主要有政策不完善,具体细分为人数和范围限制严格、时间和次数安排缺乏灵活、考核评价不够准确;计划经济思想与体制影响教育管理体制;管理理念陈旧;专业实体结构间存在转换障碍。 本研究在第五部分主要对美国三所大学(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南卡罗莱纳州立大学)的流动情况进行分析,发现美国大学生的专业选择拥有充分的自主权,而且专业变动宽松、简便,学生在规定的最后期限内随时可以提出申请,得到相关负责人的许可后即可换专业。美国学生有多种路径获取大学教育,所以校际间的流动对美国本科生来说非常常见。从而总结出美国大学生流动对我国的启示:管理角度从管理者转向学生;政策由重重限制转向宽松灵活;专业学习应由过窄、过深转向宽口径;学校选择应由“一考定终身”向二次选择过渡。第六部分提出了改革学生流动的建议和对策:首先,无论是高校还是政府都需要加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其次,从中学阶段一直到大学毕业的受教育过程中,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职业规划意识都需要强化;再次,以通识教育和学分互认为基础,建立良好的流动环境;最后,高校之间需要建立起校际流动机制。
【关键词】:普通高校 学生流动 美国高校
【学位授予单位】:陕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第1章 引言10-22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10-12
- 1.1.1 问题的提出10-11
- 1.1.2 现实要求11
- 1.1.3 理论意义11-12
- 1.2 文献综述12-16
- 1.2.1 国外关于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的研究12-13
- 1.2.2 国内关于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的研究13-16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6-17
- 1.3.1 研究内容16
- 1.3.2 研究方法16-17
- 1.4 核心概念界定17-18
- 1.4.1 普通高校17
- 1.4.2 高校学生流动17-18
- 1.5 理论基础18-22
- 1.5.1 资源配置理论18-19
- 1.5.2 人力资本理论19-20
- 1.5.3 人本主义理论20-22
- 第2章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的必要性22-32
- 2.1 选专业时存在盲目性22-23
- 2.2 他主性与兴趣不明确23-24
- 2.3 由于高考失利没有被满意的学校录取24-26
- 2.4 专业划分过细26-28
- 2.5 高考招生调剂制度存在不合理因素28-29
- 2.6 学生有流动意愿29-32
- 第3章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现状与问题32-44
- 3.1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现状32-38
- 3.1.1 普通高校学生流动政策32-35
- 3.1.2 全国各地区普通高校学生流动情况35-38
- 3.2 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流动中存在的问题38-44
- 3.2.1 校内流动存在的问题38-42
- 3.2.2 校际间流动存在的问题42-44
- 第4章 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学生流动困难的原因44-52
- 4.1 政策不完善44-47
- 4.1.1 限制严格,受众范围小45-46
- 4.1.2 转专业时间和次数安排缺乏灵活度46-47
- 4.1.3 转专业的根据依然是考试成绩而非兴趣47
- 4.1.4 考核评价不够准确47
- 4.2 计划经济思想与体制影响教育管理体制47-48
- 4.3 管理理念陈旧48-49
- 4.4 专业实体结构间存在转换障碍49-52
- 第5章 美国高校学生流动特点及启示52-60
- 5.1 美国大学的专业与学生的选择与流动52-54
- 5.1.1 专业内涵52-53
- 5.1.2 专业选择自主53-54
- 5.1.3 专业变动宽松、简便54
- 5.2 美国学生的高校选择与学生流动特点54-56
- 5.2.1 美国学生有多种路径获取大学教育54-55
- 5.2.2 美国转学教育55-56
- 5.3 美国大学本科生流动对我国的启示56-60
- 5.3.1 管理视角从管理者转向学生56-57
- 5.3.2 政策应由重重限制转向宽松灵活57
- 5.3.3 专业学习应由过窄、过深转向宽口径57-58
- 5.3.4 学校选择应由“一考定终身”向二次选择过渡58-60
- 第6章 促进普通高校学生流动的对策和建议60-66
- 6.1 加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60-61
- 6.2 加强学生、家长与学校的职业规划意识61
- 6.3 建立良好的流动环境61-63
- 6.3.1 实行通识教育61-62
- 6.3.2 实施学分互认62-63
- 6.4 建立校际流动机制63-66
- 参考文献66-70
- 附录70-74
- 致谢74-7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7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晓东;中美大学本科专业设置比较[J];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02期
2 米红;李国仓;;美国大学与社区学院学分互认机制研究——以北卡罗来纳州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3 张];刘达玉;王卫;;对本科生转专业现象的思考[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年02期
4 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11期
5 邱萍;刘丹;;美国大学学分转换模式新探——以三所美国公立大学为例[J];比较教育研究;2012年11期
6 潘懋元;肖海涛;;论我国高等教育学制改革——基于专升本的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7 方惠圻;郭宇;;高校转专业政策制定的理性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8 黄伟达;我国高校本科生转专业动因调查研究[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5年02期
9 姬慧;周t,
本文编号:6843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6843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