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6:35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问题研究
【摘要】: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每年高校大学毕业生人数都是历史新高,大学生就业难已经不是一个新鲜话题。就业是第一位的民生问题,大学生是我国宝贵的人才储备力量,因此大学生就业的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重视。对大学毕业生而言,就业机会平等是其顺利就业最重要的保障。对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问题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一方面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另一方面有助于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 本研究首先通过对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南京林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以及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滨江学院这五所高校的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以及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访问。对问卷样本进行归纳总结后,分析了我国大学生就业机会方面的现状,得出了目前大学生就业机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对机会平等的内涵进行了三个维度的解读,从机会平等内涵的三个维度——社会出身(包括社会资本、经济资本、文化资本)、非正常因素(包括法律、就业市场、社会保障、高等院校和用人单位存在的问题)以及大学生自身的差异性(包括个体的就业观、维权意识、就业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最后,在以上内容的基础上,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问题,笔者从机会平等的三个维度提出对策与思路:摆脱社会出身的束缚,使其站在同一起跑线上;排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使其面对相同的规则;使大学生在就业中能够依靠自身的能力获得应有的或许有差别的工作岗位这三个层面加以探讨。从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大学毕业生自身这几方面给出对策和建议,希望能够为广大高校毕业生提供一个更为健康、公正的就业环境。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机会平等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647.38
【目录】:
- 目录3-6
- 摘要6-7
- Abstract7-9
- 一、绪论9-21
- (一) 研究背景9-10
- (二) 研究意义10-11
- (三) 文献综述11-18
- 1. 国内研究现状11-16
- 2. 国外研究现状16-18
-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18-19
- 1. 研究内容18-19
- 2. 研究方法19
- (五) 创新和不足19-21
- 二、大学生就业机会实证研究21-29
- (一) 大学生就业机会问卷调查的总体情况21-24
- 1. 研究的对象和内容21
- 2. 问卷说明21-22
- 3. 样本总体情况22-24
- (二) 大学生就业机会不平等现象24-29
- 1. 工作经验成为求职最大阻力24-25
- 2. 院校出身依仍旧影响就业25-26
- 3. 文科生就业更加困难26-27
- 4. 女大学生就业遭遇打击27
- 5. 社会家庭背景影响就业结果27-28
- 6. 学历成为就业的一大阻力28-29
- 三、机会平等的相关内容概述29-37
- (一) 机会平等的相关概念解读29-32
- 1. 平等的含义29-31
- 2. 机会平等的三维度阐释:社会出身、非正常因素、差异性31
- 3. 就业机会平等与就业公平内涵的差异性31-32
- (二) 机会平等的价值分析32-34
- 1. 机会平等是社会公正的首要条件32-33
- 2. 教育机会平等是教育公平的核心33-34
- (三) 机会平等与大学生就业机会的关系34-37
- 1. 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阶段特征34-35
- 2. 就业机会平等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35-37
- 四、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机会平等的原因分析37-49
- (一) 社会出身使得大学生就业不在同一起点37-38
- 1. 经济、社会资本的差异引发就业腐败37-38
- 2. 文化资本的不同导致院校歧视38
- (二) 非正常因素造成大学生就业过程中机会不平等38-43
- 1. 法律的不完善38-39
- 2. 就业市场的不成熟39-40
- 3. 社会保障的不健全40-41
- 4. 高校人才培养的错位41-42
- 5 用人单位的各种歧视42-43
- (三) 大学生个人差异造成就业结果有所不同43-49
- 1. 个体就业观存在不同的误区43-46
- 2. 个体维权意识十分薄弱46-47
- 3. 个体就业能力不同47-49
- 五、促进大学生就业机会平等的对策与思路49-58
- (一) 摆脱社会出身的束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49-50
- 1. 弱化代际效应49-50
- 2. 提升民办高校竞争力50
- (二) 排除非正常因素的影响,面对相同的规则50-55
- 1. 完善相关法律50-51
- 2. 促进就业市场的发育51-52
- 3. 健全社会保障52-53
- 4.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53-54
- 5. 构建公平的竞争机制54-55
- (三) 改变自身不科学的差异性,接受不同的结果55-58
- 1. 转变就业观念55-56
- 2. 增强维权意识56-57
- 3. 提升就业能力57-58
- 结语58-59
- 参考文献59-64
- 附录问卷调查64-66
- 致谢66-67
- 作者简介6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义森;;简论机会平等与教育公正[J];当代教育论坛(学科教育研究);2008年01期
2 郑功成;;政府应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J];党政干部文摘;2009年02期
3 叶萍;;论和谐社会背景下贫困大学生就业公平的实现[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6期
4 王泽强;;大学生就业难:是结构矛盾而非总量过剩[J];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5 孙莹;;论罗尔斯的公平的机会平等原则[J];法制与社会;2010年11期
6 李夏;;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与大学生就业观念的转变[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7 周伟;;高校毕业生就业立法歧视研究[J];河北法学;2006年06期
8 孙玲;当前大学生就业政策研究[J];黑河学刊;2005年04期
9 蒋梅;;大学生就业权益及其法律保护[J];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0期
10 黄海涛;;大学生就业中社会歧视现象的表现及危害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蒋阳飞;我国就业公平及其制度保障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318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8318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