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本文关键词: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现状的调查研究
【摘要】:高等人才培养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点,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研究生作为国家科教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担负着国家创新科技和夺取世界经济制高点的艰巨任务[1]。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关系到国家经济、科教近期和远景规划发展的实施,进而影响到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在国家中的地位等。为了加快和适应发展的进程,,高等人才开始大批量培养。但随着工业化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的发展彻底改变了现代生产方式,劳动力被自动化机械所替代,社会需求呈下降趋势。高等人才培养数量和社会需求出现了供需矛盾,造成我国目前就业趋势严峻。在民族体育所有体育学科当中,民族传统体育这一学科属于二级学科,它属于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学科,民族传统体育主要是以武术为主,包含了一些传统的养生和民间的一些体育项目[2]。民族传统体育这一专业的就业问题已被受全球的关注以及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问题。 研究生的就业状况是国家和家庭对于教育投资和回报最直接的体现。招收该专业硕士生的高等学校和招生数量不断增多,但相关就业方面的研究还没有跟上。目前统计和分析该专业毕业生就业的调查大部分处于对本科阶段的研究,但是对于研究生就业现状调查的文章只有三篇。东北三省所有高校当中只有八所学校拥有招收该专业硕士研究生资格。黑龙江省有:哈尔滨体育学院、哈尔滨师范大学。吉林省有: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大学。辽宁省有:辽宁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沈阳体育学院。目前国家没有专门建立该专业研究生的就业政策。了解市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人才需求和用人标准等,才能使高等学校在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改变,以便于促进研究生的就业。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专家访谈法、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和归纳法,对国家批准设立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点的八所高等学校的2012、2013年毕业的硕士毕业生78名进行调查问卷,同时对其中两所高校中已经毕业的两名硕士生、个别学校的民传专业研究生导师进行访谈,了解现今社会发展中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市场需求和近两年本专业硕士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专业发展前景和课程开展情况。 首先通过文献资料法,运用辽宁师范大学的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针对民族传统体育相关的课程体系内容设置、培养目标、就业现状、市场需求这几个方面的文章进行检索和分析,结合本研究的近期人才需求的实际情况,参考前人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就业情况、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等文献资料,进行初步整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设计硕士毕业生就业调查问卷和该专业相关负责教师进行问卷,了解每个高校的就业政策、课程设置、培养目标等几个方面获取相关数据;通过对少数已经毕业的该专业研究生和专家进行访谈,获得相关建议以充实和完善本论文。最终总结出就业政策、社会需求、高校和个人自身这四个因素进行分析。 研究结果表明: 1、研究生生源主要来自农村,男性多于女性,多数都是本科直接读研,多数研究生是从大学时期接触武术。 2、研究生的就业地域多留在就读院校所在的城市或是自己生活和发展过的城市,大多在城市中工作,而回到生源地工作的人较少。 3、就业职业主要是中小学教师,其次是武馆和俱乐部教练、高校,少部分在公安武警系统等国有单位。 针对以上结果总结出影响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生就业概况归纳为: 1、政府没有专门针对体育研究生出台关于就业方面的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到偏远农村支教进行薪酬和生活补贴,自主创业的毕业生享受国家部分税收的减免的政策。 2、用人单位对该专业的需求也是影响因素。毕业生认为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发展前景比较好的项目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养生类,而目前高校的培养目标还是以教师和教练为主。 3、培养单位的培养体系、课程设置和师资水平也是影响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4、个人原因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硕士毕业生在择业时的消极态度、能力不足、自我定位高和期望值过高的心理现象。 根据影响该专业研究生的就业因素,对就业政策、培养学校、研究生能力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国家加大提倡和弘扬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出台更加有吸引力的财政补贴促进硕士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农村工作;对自主创业的硕士生实行优先审批,缩短贷款审核时间、税收优惠等措施。 2、高校的培养方式应更系统更适应市场需求,多开发体育相关的第三产业课程;有效的进行就业指导;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合作,增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3、该专业学生应随时了解就业形势,对自身能力进行准确的就业定位;找出自身不足,加强自身能力和水平。
【关键词】:东北三省 民族传统体育 硕士毕业生 就业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G807.4;G647.38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8
- 目录8-10
- 1 前言10-15
- 1.1 选题依据10
- 1.2 选题意义10-11
- 1.3 文献综述11-15
- 1.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11-13
- 1.3.2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市场需求13
- 1.3.3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就业问题13-15
-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15-17
- 2.1 研究对象15
- 2.2 研究方法15-17
- 2.2.1 文献资料法15
- 2.2.2 专家访谈法15
- 2.2.3 问卷调查法15-16
- 2.2.4 数理统计法16-17
- 3 研究结果与分析17-31
- 3.1 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生就业政策法规的现状17
- 3.2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培养目标17-20
- 3.2.1 东北三省 8 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硕士专业课程设置17-18
- 3.2.2 东北三省 8 所高校民族传统体育硕士专业研究方向18-20
- 3.3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情况20-21
- 3.3.1 毕业生的来源20-21
- 3.3.2 年龄、性别21
- 3.3.3 竞技水平21
- 3.3.4 工作史21
- 3.4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现状分析21-26
- 3.4.1 就业率22
- 3.4.2 就业职业22-23
- 3.4.3 就业城乡分布23
- 3.4.4 就业满意度23-24
- 3.4.5 就业薪资待遇24-25
- 3.4.6 毕业生职业选择倾向和就业意向、就业动机25-26
- 3.4.7 待业再学习进修26
- 3.5 影响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因素分析26-31
- 3.5.1 社会的需求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6-28
- 3.5.2 国家和地方研究生就业政策对民族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8
- 3.5.3 学校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毕业生就业的影响28-29
- 3.5.4 个人因素对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就业的影响29-31
- 4 结论与建议31-33
- 4.1 结论31-32
- 4.1.1 就业政策31
- 4.1.2 各高校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研究生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31
- 4.1.3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情况31
- 4.1.4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就业的影响因素31-32
- 4.2 建议32-33
- 4.2.1 政策方面32
- 4.2.2 学校方面32
- 4.2.3 个人方面32-33
- 参考文献33-35
- 附表 1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的学生调查问卷35-37
- 附表 2 东北三省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就业的教师问卷37-40
- 致谢4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跃华;研究生就业"困局"之我见[J];中国青年研究;2005年03期
2 朱九田;;皇帝的女儿也愁嫁?——对研究生就业的几点想法[J];中国就业;2006年11期
3 王欢;孔天;;研究生就业问题现状的思考与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5期
4 赵康;陈龙泉;;“以创业促就业”的研究生就业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08期
5 檀朝桂;谭志君;张海良;;新法律背景下地方高校研究生就业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6 彭利兰;;浅析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分析对策[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7期
7 张少明;胡双启;徐继开;;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现状及对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年11期
8 李洪;郭文豪;;研究生就业现状分析[J];当代经济;2008年11期
9 高蓉;董银花;;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培养的研究生就业工作模式[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年02期
10 康宇;;扩招后研究生就业问题理论探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年Z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张蕾;;关于研究生就业问题的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科技人力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孙锐;;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兰正彦;马佳宏;;大龄研究生就业的问题与对策——由“滕振国”现象引发的思考[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李可可;李江涛;叶志;易继安;刘宝峰;;湖北省体育学科硕士研究生就业现状与对策分析[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4)[C];2011年
5 颜雪红;;科学院研究生就业影响的logistic模型[A];决策科学与评价——中国系统工程学会决策科学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中心 姜朝晖;“研究生就业难”需社会共同破解[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2年
2 实习生 陈静昕;研究生就业 辉煌不再如往昔[N];中国商报;2012年
3 本报记者 衣春翔 韩雪;研究生就业难在哪?走向哪?[N];黑龙江日报;2013年
4 ;专家支招研究生就业[N];中国教育报;2005年
5 赵鹏;品一品研究生就业的甜酸苦辣[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商桑;研究生就业缘何遇尴尬[N];中国人事报;2006年
7 记者 夏静;武汉大学成功化解研究生就业压力[N];光明日报;2006年
8 记者 梅志清 通讯员 王创;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迫在眉睫[N];南方日报;2006年
9 刘云伶 高风;研究生就业难:主要原因不是扩招[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10 刘广鹏;大学生研究生就业违约常见情形[N];北京日报;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美元;就业储备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洪赞;研究生就业心理现象及对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3 李愿军;格里·斯托克治理理论视角下研究生就业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4 吕娜;研究生就业能力及职业生涯入口处阻隔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5 向芳;社会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6 郑慧;人力资本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云霞;山西省医学院校研究生就业压力调查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11年
8 刘萍;年龄对研究生就业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唐尧;研究生就业质量评价[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韩尚峰;新形势下研究生就业教育问题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9791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suzhijiaoyulunwen/979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