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民族认同

发布时间:2017-12-15 01:06

  本文关键词: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与民族认同


  更多相关文章: 瑞丽 傣族 学校教育 民族认同


【摘要】:正确的民族认同能弘扬民族文化,增强民族的自我认同和凝聚力,也是民族个体拥有健康心理和形成国家认同的重要前提。作为瑞丽傣族地区的学校教育机构及职能部门,需要加强对当地傣族青少年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指导,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并肩负起传承本民族文化的重任。同时培养他们熟练掌握自然科学知识,正确看待各民族文化,增强跨文化和跨民族交际能力,以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这些措施对于加强地处边疆的瑞丽傣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向心力,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和谐和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单位】: 曲靖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地区项目青年课题“跨界民族的多元教育与民族认同——以云南瑞丽傣族为例”的阶段性研究成果(10XJC850005)
【分类号】:C95;G75
【正文快照】: 一、瑞丽傣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概况地处云南西部的瑞丽市隶属于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与缅甸接壤,傣族是当地主要的世居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瑞丽江沿岸的姐勒、姐相、弄岛和勐卯等乡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瑞丽傣族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受勐卯土司统治,其学校教育兴起较晚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石高峰;最后的傣族古城——娜允[J];今日民族;2002年02期

2 赵家顺;山村回荡互助歌[J];今日民族;2002年07期

3 挨猞;;傣族与石头的缘分[J];今日民族;2007年09期

4 ;国务院关于同意云南省撤销畹町市将其行政区域并入瑞丽市的批复[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99年01期

5 刀波;藏族与傣族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6 龚锐;西双版纳傣族宗教生活的世俗化倾向——以嘎洒、勐罕、大勐龙三镇为例[J];民族研究;2003年02期

7 武弋;谢家乔;;西双版纳傣族传统“水文化”的生态伦理思想[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年01期

8 和丽琨;贝叶经——承载傣族历史文化的神舟[J];云南档案;2002年01期

9 徐冶;看大树还是要在金平[J];今日民族;2000年09期

10 杨逸平;;临沧傣族分布格局形成的历史过程[J];临沧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杨宝康;;佤族[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2 俞茹;;追寻佤族、德昂族、布朗族的先民——“苞满”、“闽濮”的历史溯源[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3 吴继芳;;关于强化布依族民族特色的断想[A];布依学研究——贵州省布依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8年

4 郭凯峰;丛喜静;;云南省水库移民安置规划与乡(镇)域社会经济协调发展互动研究——以楚雄州大姚县湾碧乡为例[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单晓红;;傣文报纸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研究[A];新闻学论集(第25辑)[C];2010年

6 杜平;;新时期如何实现传承民族文化和弘扬民族精神[A];中国职教学会德育教育工作委员会德育教学研究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叶小文;;《多元文化中的云南宗教》序言[A];宗教与民族(第六辑)[C];2009年

8 李波;胡兴东;;佤族传统社会组织制度[A];中国佤族“司岗里”与传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9 宫玉宽;;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认同中的宗教因素[A];宗教与民族(第五辑)[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晓夫 杨灵;文化变迁的典型个案[N];凉山日报(汉);2009年

2 范文武 赵丽;泼洒幸福水迈向大舞台[N];农民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李寅 陈湘;老品人归族记[N];中国民族报;2011年

4 王红玲;瑞丽推进政务信息化建设[N];云南政协报;2006年

5 记者 李洪峰;千名章哈共唱新生活[N];云南日报;2009年

6 吴文湄;社工进驻学校的制度化探寻[N];中国社会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杨庶文;5吨水 30分钟 一样欢乐[N];凉山日报(汉);2010年

8 邹晓青;八个民族一家亲[N];光华时报;2009年

9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中国民间文化抢救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 李耀宗;“节”、“旱”抵牾当化解[N];中国民族报;2010年

10 岩山(作者为西双版纳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傣民族的族称应当得到尊重[N];中国民族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余翠娥;公共事务的合作共治[D];云南大学;2011年

2 田玉玲;供奉与表达——傣族南传佛教艺术与“赕”的关系解析[D];云南大学;2010年

3 陈文祥;新疆东乡族文化变迁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饶睿颖;泰国北部泰庸人的形成及历史变迁[D];云南大学;2010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毕跃光;民族认同、族际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共生关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郗春媛;人口较少民族社会文化变迁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雄;西双版纳寺庙教育对傣族学生发展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2 涂应飞;西南少数民族的民族价值观及其价值传承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孙琥瑭;社会主义时期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宗教教育探论[D];华侨大学;2007年

4 刘吉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关系及其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5 曾光;掸族起源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8年

6 严月华;现代国家话语下的族群认同变迁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

7 李静梅;村落文化的重组:曼拥傣族社会消费结构和消费行为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8 谭忠秀;布依族社会变迁与家庭教育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9 邓成甫;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族际关系整合存在的问题和对策探析[D];云南大学;2011年

10 李杨;云南少数民族园林特色及其文化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29003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29003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45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