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全纳教育
本文关键词:卢曼社会系统理论视野下的全纳教育 出处:《教育评论》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理论,自1994年首次提出后,其民主化诉求便践行于诸多地域,成效颇丰。然而,全纳教育实践过程也因理念薄弱、师资质量低下、资金及物资设备匮乏等而陷入窘境。由德国社会学家卢曼所提出的社会系统理论,为分析社会中不同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构架。本文尝试运用此理论,对全纳教育的发展由来、功能和实践进行剖析,希冀为全纳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一个新的理性认识。
[Abstract]:Inclusive education, as an international educational theory, has been practiced in many regions since 1994, and its democratic demands have been practiced in many regions. However, the practical proc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s also weak because of the concept. The poor quality of teachers, the lack of funds and materials and equipment, etc., by the German sociologist Luhmann put forward the social system theory. This paper tries to use this theory to analyze the origin, function and practi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Hope to provide a new rational understanding for inclusive educ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760
【正文快照】: 全纳教育作为一种国际教育理论,以平等和公正为其精神实质,反对和摒弃教育中的一切排斥和歧视。自20世纪90年代作为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纳教育与后现代强调的重视个体差异性观点如出一辙,迅速席卷英国、美国、加拿大、西班牙及亚洲的中国、日本、泰国,以及非洲的南非等国家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焦瑶光;吕寿伟;;复杂性与社会分化——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研究[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世友;雷蒙·阿隆国际关系学说述评[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2期
2 芮必峰;人际传播:表演的艺术——欧文·戈夫曼的传播思想[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3 李群;新课程呼唤新型的师生关系——兼论师生交感互动教学模式及其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5期
4 周霄;小议社会组织分类——从韦伯到帕森斯[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 徐文策;;转型期大众传媒失范前因透视[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6 汪浩;李媛媛;;农民专业合作社:供销合作社改革的路径选择——基于温州瑞安市供销合作社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考察[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1期
7 宋一;;党的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进展的重要成果[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丁德光;陆林;;旅游在反贫困过程中的角色与功能[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J];保定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10 谢立中;“现代性”及其相关概念词义辨析[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心悦;;浅谈《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许勃潮;;论贵州京剧院文化管理体制改革[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张伟;;以涂尔干集体意识的观点浅析当前社会秩序的维持[A];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宋宝安;张一;;创新社会管理:控制物价促进稳定的基本战略[A];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创新”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温新瑞;;系统理论与图书馆[A];第五次全国图书馆学基础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陆静;;现代性、后现代主义与中国现代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7 郭敏;;土地——农村社会稳定的中心问题[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蒲琨;;城镇化进程中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与对策分析[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4年“社会工作、社会学与构建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曹婕;;浅析“城市取向”的农村教育的负面影响[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郝彩虹;;冲突与和谐——从科塞的冲突功能理论看我国农民工与市民的利益冲突[A];“改革开放30年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冯璐;基于委托代理理论的国有商业银行科层治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4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张百杰;转型期中国群体性事件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7 王瑜;西方发展观研究:理论探微·殊异甄析·启迪价值[D];吉林大学;2011年
8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9 方菲;伦理视阈下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熊波;老年人长期照料模式与决策[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仇雪梅;基于控制论建构主义的思维建模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刘晓丹;明清家训家规文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影响[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4 庞会敏;辽宁中部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学进;我国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黄燕芝;家校合作促进学生道德行为的健康发展[D];苏州大学;2010年
7 张锐;场域结构的主体之维[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刘永锋;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互动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颜春霞;提升高中思想政治课多维互动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华;突发公共事件处置过程舆论引导中的政府媒体公众三方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秦明瑞;复杂性与社会系统——卢曼思想研究[J];系统辩证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雨林;;部分国家的全纳教育实施政策[J];现代特殊教育;2009年04期
2 刘昊;社区中的教育资源对于推行全纳教育的作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6期
3 钱丽霞,杨继英;发展全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构想[J];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Z1期
4 黄志成;西班牙:大力推广全纳教育[J];上海教育;2003年08期
5 田静,王凌;全纳教育:实施模式、策略和实践特征[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9期
6 徐玉珍 ,黄志成;全纳教育的具体落实:全纳学校[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5年04期
7 佚名;;全纳教育:一个有点陌生的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03期
8 张宝蓉;以全纳教育的视角看教育公平[J];教育探索;2002年07期
9 邓猛,潘剑芳;关于全纳教育思想的几点理论回顾及其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特殊教育;2003年04期
10 李术;论全纳教育中的家长参与[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志家;;社会系统与社会和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整合观探析[A];第四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周志家;;社会系统与社会和谐——卢曼社会系统理论的整合观探析[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3 董尼;;在全纳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摄影教育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4 平红姣;;“全纳教育”观指导下的精神科护患关系构建[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5 张会亮;;英国全纳教育:让所有人融入主流的权利[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9 丁安祥;;承载“全纳教育”之重任——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10 邵景元;;树立“全纳”理念 实施“全纳”教育[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高靓;世界目光聚焦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记者 王莉;拉萨市残联积极推行全纳教育[N];西藏日报;2010年
4 汪培坚 廖建霞;衢州中专践行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5 本报记者 刘小兵;全纳教育是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09年
6 记者 秦保树 通讯员 李晓阳;新乡幼师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全纳教育理念[N];新乡日报;2010年
7 谢云挺;全纳教育:起点公平始于“有教无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8 记者 彭薇;“全纳教育”培养通才兼顾偏才[N];解放日报;2009年
9 胡水君;后现代社会及其法律[N];中华读书报;2001年
10 艾丹青邋通讯员 郑锦杭 张萍;“明珠”的孩子说这里没人叫我“乡巴佬”[N];杭州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2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4 杜健荣;卢曼法社会学理论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5 罗文波;卢曼的自我创生法律系统论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6 王孟林;法律自治理论的流变[D];吉林大学;2009年
7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9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陆玉胜;商谈、法律和社会公正[D];复旦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钱寸草;卢曼风险系统理论解析[D];华东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王媛媛;美国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兰芳;全纳教育:瑞典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亚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辨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北欧全纳教育的特色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46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3746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