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
本文关键词: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 出处:《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 本文以美国全纳教育为研究对象,,阐释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内涵,论述了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介绍并分析了当前美国全纳教育研究中存在的争论,并试图在此基础上揭示全纳教育的本质。最后得出结论,最适合儿童个性发展的教育才是最好的教育。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章:全纳教育的基本理念。本章从两个方面来介绍全纳教育,首先阐释了全纳教育的概念内涵,其次介绍了全纳教育发展过程中所秉持的基本理念。 第二章:美国全纳教育出现的背景.本章主要从社会历史和学术文化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美国全纳教育发展的背景。 第三章: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该章是本论文的重点,主要以教育政策法规为切入点来介绍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笔者将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三个阶段来介绍,即回归主流运动时期、以普通教育为首的时期以及全纳教育发展时期。 第四章:美国当代关于全纳教育的争论。介绍了当前美国全纳教育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相关争论,最后得出结论,全纳教育成功与否在于是否为有特殊需要儿童提供最适合其身心发展的教育,而不在于是否将他们纳入到普通教育环境中。 在结语中,笔者反思了实施全纳教育的真正意义所在。
[Abstract]:This article takes American inclusive educatio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explains the concept connotation of inclusive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course of American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introduces and analyzes the current debate in the research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On this basis, the author tries to reveal the essence of inclusive education. Finall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best education is the one most suitable for children's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Chapter one: the basic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inclusive education from two aspects: firstly, it explains the concep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and secondly, it introduces the basic concepts held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Chapter two: the background of American inclusive education. This chapt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American inclusive education from two aspects: social history and academic culture. Chapter III: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This chapter is the focus of this paper. The author intro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The author divides the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to three stages, that is, the period of returning to the mainstream movement. General education is the leading period and inclusive education development period. Chapter 4th: the contemporary debate on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It introduces the main contradictions and related debat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clusive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finally draws a conclusion. The success of inclusive education lies in providing children with special needs with the most suitable education for their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not in integrating them into the general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In the conclusion, the author reflects on the real significance of implementing inclusive education.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G76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英兰;;试论全纳教育面临的困境[J];青年文学家;2011年16期
2 蓝建;;芬兰全纳教育:让所有学生都成功[J];中国民族教育;2011年Z1期
3 张文琪;;全纳教育背景下浅析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J];群文天地;2011年10期
4 李军胜;;论全纳教育的可行性[J];价值工程;2011年18期
5 苏慧;雷江华;;国外全纳教育背景下特殊学校的角色定位及其启示[J];现代特殊教育;2011年Z1期
6 龙海鸥;;从教育公平的角度看中国的全民教育和全纳教育之实施状况[J];科教导刊(中旬刊);2011年07期
7 齐文;;“全纳教育”理念下的应用型本科教育探讨[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6期
8 李立早;;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全纳教育适应问题的思考与分析[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9 吴雪萍;;全纳教育背景下我国体育资源教师的专业化发展[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漆彦忠;;试论全纳教育理念的当代价值及其在高等教育中的转借[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尼;;在全纳教育理念视角下的摄影教育实践[A];科学素质培养的实践和探索[C];2009年
2 平红姣;;“全纳教育”观指导下的精神科护患关系构建[A];全国精神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张会亮;;英国全纳教育:让所有人融入主流的权利[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翁绮睿;;英国全纳课程的发展进程与困境[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颜家睦;;全纳教育特殊儿童社区康复模式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五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努力办出老年大学的水平、特色和效益[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7 丁安祥;;承载“全纳教育”之重任——民间组织参与老年教育办学的实践与思考[A];江苏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选集(2000—2004)[C];2005年
8 邵景元;;树立“全纳”理念 实施“全纳”教育[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9 陆剑杰;邵景元;;科学的理念是成功实践的灵魂——参加第三年龄学习国际研究研讨会的主要收获[A];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加快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江苏省老年教育研讨会暨省老年大学协会第十三次年会交流材料选编[C];2003年
10 卿素兰;罗杰;;农村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学校支持系统与评价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延东;推进全纳教育,促进和谐世界建设[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高靓;世界目光聚焦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记者 王莉;拉萨市残联积极推行全纳教育[N];西藏日报;2010年
4 本报记者 刘小兵;全纳教育是建设全纳社会的最有效途径[N];光明日报;2009年
5 汪培坚 廖建霞;衢州中专践行全纳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记者 彭薇;“全纳教育”培养通才兼顾偏才[N];解放日报;2009年
7 记者 秦保树 通讯员 李晓阳;新乡幼师在德育工作中引入全纳教育理念[N];新乡日报;2010年
8 谢云挺;全纳教育:起点公平始于“有教无类”[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9 艾丹青邋通讯员 郑锦杭 张萍;“明珠”的孩子说这里没人叫我“乡巴佬”[N];杭州日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徐菲菲 闫飞;“全纳教育”打造残疾儿童幸福人生[N];延边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杨柳;从隔离到全纳[D];西南大学;2009年
2 杜晓萍;全纳学校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3 王伟;全纳教育实践研究:英、美两国的经验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吕雯慧;金钥匙视障儿童随班就读实践的历史考察(1987-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宋志强;残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6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霞;美国全纳教育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2 王媛媛;美国教师的全纳教育素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晓明;美国全纳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4 王玲玲;中美全纳教育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兰芳;全纳教育:瑞典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6 姜亚洲;全民教育与全纳教育关系辨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温江;小学校长对全纳教育的态度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裴巧灵;芬兰全纳教育研究—历史、现状及启示[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张婷;北欧全纳教育的特色分析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会敏;全纳教育理论分歧的考察[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43851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438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