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听力障碍中学生疏离感特点研究

发布时间:2018-01-26 19:03

  本文关键词: 听力障碍中学生 疏离感 亚群体 出处:《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用问卷法对431名听力障碍中学生的疏离感进行测查,结果如下:(1)听障中学生疏离感的总体状况表现为环境疏离最高、社会疏离其次、人际疏离最低。(2)女生的无意义感高于男生,男生的亲人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女生;在三个年级的学生中,9年级学生的自我疏离感最高,7年级学生的压迫疏离感最低。(3)独生子女的伙伴疏离感高于非独生子女;城市学生的压迫疏离感和社会孤立感高于农村学生。(4)听障中学生的无意义感和亲人疏离感均随人缘状况的改善而降低;人缘差的学生的伙伴疏离感和不能控制感高于人缘好的学生。
[Abstract]:431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ith hearing impairment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1)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alienation of hearing impaire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s the highest in environment, followed by social alienation. Female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les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and the sense of relative alienation and lack of control of boys is higher than that of girls. Among the students in three grades, the sense of self-alienation of students in grade 9 is the highest. The sense of oppressive alienation of students in grade 7 is the lowest. 3) the feeling of companion alienation of the only child i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non-only child. The sense of oppressive alienation and social isolation of urban student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rural students. Students with poor relationships have a higher sense of alienation and control than those with good relationships.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分类号】:G762
【正文快照】: 1引言疏离感(alienation)是个体与周围的人、社会、自然以及自己等各种关系网络之间,由于正常的关系发生疏远,甚至被支配、控制,从而使个体产生了社会孤立感、不可控制感、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自我疏离感等消极的情感[1]。青少年面临升学和择业的压力,又要调整和建立各种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石伟,张进辅,黄希庭;初中生亲子关系特性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年01期

2 刘红;内陆欠发达地区城乡中学生人格特征初探[J];贵州教育学院学报;1997年02期

3 胡双稳;城乡中学生心理差异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5期

4 饶燕婷,张红霞,李晓铭;家庭环境与大学生抑郁和疏离感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年01期

5 张进辅,杨东;青少年学生疏离感及其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6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7 李祚山,胡晓;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4年08期

8 刘旺;听力障碍中学生生活满意度现状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09期

9 汤毅晖,黄海,雷良忻;青少年疏离感与家庭功能、人格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2期

10 李育辉 ,张建新;中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及二者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爱民;杨海河;张晚霞;裘蕾;孟杰;王凤芝;武英华;穆凤霞;郭纯全;王春华;宋琴素;闫奇;陈欣欣;滕红红;张秀玲;丁辉;;北京市社区0~12月龄儿童发展综合干预模式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12期

2 王益文 ,张文新 ,纪林芹 ,侯逾璋;母亲行为与儿童行为问题的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4期

3 阳德华;初中生自我概念与抑郁、焦虑初探[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9期

4 陈会昌,谷传华,贾秀珍,双赫,饶锋,任芳,张荣华,单玲;小学儿童的交友状况及其与孤独感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3期

5 谷传华,陈会昌,许晶晶;中国近现代社会创造性人物早期的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6 刘在花,许燕;学习困难儿童友谊质量、定向、孤独感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2期

7 张向葵,张林,赵义泉;关于自尊结构模型的理论建构[J];心理科学;2004年04期

8 张文新;王美萍;Andrew Fuligni;;青少年的自主期望、对父母权威的态度与亲子冲突和亲合[J];心理学报;2006年06期

9 陈妙娥,邹瑾;单亲家庭中儿童性别角色的移位及其教育策略[J];宜宾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10 骆风,汪士元;中小学男女生品德得分差异的实证研究[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杨丽珠;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研究[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2 禄小平;;对幼儿有效道德认识建构的思考[A];毕节地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研讨会文章选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准胜;呼唤和谐的儿童本位观—儿童文学与小学语文教育[D];吉林大学;2007年

2 张宁;我国中小学生体育学习动力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6年

3 贺远琼;企业整合市场环境与非市场环境的行为模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张静平;护士工作应激源量表的编制及常模的建立[D];中南大学;2006年

6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冯夏婷;关于3-7岁攻击性儿童的社会认知发展状况的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8 张兴贵;青少年学生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9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10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莹;家庭环境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2 杜松涛;大学生人际压力及其应对策略特点的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梁莲兰;在沪韩国幼儿园生活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艳平;初中生自我概念、考试焦虑及其相关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晓华;城市家庭生活方式变迁下的家长育儿观念探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6 高军;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幼儿多元智力倾向性的关系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7 任丽娜;初中生受欺负者的干预研究[D];山西大学;2007年

8 黄真莉;马来西亚独立中学学生考试成败归因及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邬洁妮;华人中学生欺负行为与父母教养方式的跨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马前广;城市农民工社会认知特点及其教育引导对策[D];苏州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叶湘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病理学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2003年01期

2 黄希庭,李嫒;大学生自立意识的探索性研究[J];心理科学;2001年04期

3 徐学俊;构建中小学心理辅导体系的研究[J];教育研究;2000年12期

4 许韶君,陶芳标,张洪波,曾广玉;大学生抑郁、焦虑症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1999年02期

5 白春玉,张迪,张永梅,李宏革,李弘,王泰,宋秀娟,李俭,王江萍;工读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家庭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校医;1999年05期

6 杨东,吴晓蓉;大学生疏离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年03期

7 杨东,吴晓蓉;疏离感研究的进展及理论构建[J];心理科学进展;2002年01期

8 杜召云!272013,王克勤;1597名大学生抑郁的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9年03期

9 王欣,苏晓巍,王岩,刘欣,宋耀先,任力;父母教养方式与子女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0年05期

10 王建中 ,樊富珉;北京市大学生心理卫生状况调研[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2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旺;听力障碍中学生疏离感特点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5年11期



本文编号:146635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46635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4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