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干塘寨个案研究
本文选题:苗族 切入点:家庭教育 出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很有特点,对它进行研究,有利于了解苗族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据此,可以为促进苗族乃至整个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提高少数民族人口的文化素质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本文以贵州省松桃苗族自治县干塘寨为研究个案,经过实地调查采访,探讨了苗族家庭教育的内容和方式。
[Abstract]:Th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To study it is helpful to understand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ituation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According to this, it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and even the whole minority nationality. This paper takes Gantangzhai of Songtao Miao Autonomous County of Guizhou Province as a case study, and discusses the contents and ways of family education of Miao nationalit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作者单位】: 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项目《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战略与教育需求研究》的成果之一(项目批准号:01JA850009)。
【分类号】: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周宗奎;家庭抚养方式与儿童的社会化[J];教育评论;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龙玉良;;苗族服饰美刍议[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赞;;剖析忽视音乐教育的主客观因素[J];北方音乐;2011年01期
2 魏国英,陈雪飞;家庭文化对青少年性别刻板印象形成的影响[J];妇女研究论丛;2005年01期
3 戚海燕;朱家存;;促进隔代抚养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策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4 侯志阳;单亲家庭儿童社会化问题探析[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5 凌四宝,舒曼;家庭因素对大学生人格影响的调查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黄晓燕;;外来工子女的城市融入状况与政策调适[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7 万敏;;贫困单亲母亲教养方式的影响因素研究[J];陇东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程岭红;;关于家庭自我的研究[J];社会心理科学;2000年04期
9 万敏;;城市贫困单亲母亲子女抚育方式的类型——以济南为个案[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14期
10 李洋,方平;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自我调节学习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5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马前锋;音由心生 j者呭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马前锋;音由心生 乐者药也[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邹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变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5 张宏;散居回族学校教育的隐性力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蔡红梅;甘肃省农村婴儿家庭教养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黎永兢;家庭抚养方式对小学儿童表情认知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2年
4 唐祺;苗族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辛宏伟;甘肃省农村0~3岁婴幼儿家庭教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梁霞;家校合作——青少年社会化的有效途径[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7 何长才;科研院所研究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教育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5年
8 赵汗青;犯罪青少年家庭教养方式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童莹;影响学前儿童社会化的诸因素及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10 李静;儿童欺负的家庭影响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山;论鸦片战争后的苗族社会经济[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3期
2 龙文彬,尹鸿祝;无悔的追求——记山村苗族教师田沛发[J];人民教育;1995年10期
3 熊坤新;苗族伦理思想[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年01期
4 宋自华;浅谈玉溪地区苗族服饰[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5 乐赛月;;泰国的苗族[J];世界民族;1980年02期
6 贺国鉴;苗族是否经过奴隶社会[J];贵州民族研究;1984年01期
7 李富强;苗族“椎牛”风俗浅析[J];贵州民族研究;1987年01期
8 杨志昭;苗家湂鱼[J];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01期
9 贺国鉴;猪拱箐苗族起义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1988年03期
10 吴晓萍;苗族民间口头文学反映的胚胎状态的无神论[J];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吴通才;;苗族千百年来发展缓慢的原因[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2 翁家烈;;战争与苗族[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3 田杉;龙炳文;;古老的哲学 辩证的思想——简介《苗族生成学》[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4 杨光全;;试论苗族芭茅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A];少数民族史及史料研究(三)——中国近现代史史料学学会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5 杨世章;;苗族谚语试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6 赵崇南;;苗族道德传统浅论[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7 伍新福;;略论苗族支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8 石家齐;;苗族“接龙”祭典初探[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9 杨昌国;;工具·艺术:苗族舞蹈走向生活[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10 吴通发;;苗族曲艺“嘎百福”简述[A];苗学研究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8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曦云;苗族与凤凰的文化底蕴[N];团结报;2003年
2 记者 龙仙花;“凤凰杯”苗族民间文化传承世家大奖赛人才辈出[N];团结报;2004年
3 本报记者 龙仙花;苗族民间文化传承大放光彩[N];团结报;2004年
4 记者 龙莹 通讯员 刘莉;湘西土家族苗族民俗展亮相[N];团结报;2004年
5 古燕昕;苗族传统服饰[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
6 欧阳廷勇 吴一文;苗族古文字之谜[N];贵州民族报;2006年
7 策划 本报记者 陈丹赤;神奇背后的隐忧[N];贵州民族报;2007年
8 江鹏 记者 童顺鸣;保护苗族蜡染从现在开始[N];四川日报;2007年
9 姜述玉;家庭教育中的“无为而治”[N];中国经济导报;2004年
10 叶阿炳;家庭教育不是“私事”[N];今日信息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茂明;跨国界苗族(Hmong人)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4年
2 南钢;上海家庭教育的近代转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申卉芪;论苗族传统服饰图案的现代应用[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4 刘芳;枧槽苗乡[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5 刘国琴;民族亚文化人群健康状况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周相卿;黔东南雷山县三村苗族习惯法研究[D];云南大学;2004年
7 肖强;学校课程与家庭教育价值取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8 杨佳;西方元素对中国近代学前教育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9 左群英;儿童同情的教育现象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 邵正坤;北朝家庭形态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祺;苗族家庭教育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李自斌;陈鹤琴儿童家庭教育思想述评[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张红霞;梁启超家庭教育思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刘清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的现状调查及应对策略[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龚雯;进城农民工子女家庭教育的城市适应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6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7 王俊景;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5年
8 王青;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刘建英;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家庭教育浅探[D];曲阜师范大学;2006年
10 姜珊珊;美国家庭学校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0210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6021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