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管理对策探析
本文选题:农村劳动力 切入点:转移培训 出处:《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6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国家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埋单,应该获得最佳社会回报。本文通过剖析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阶段性成果与问题的成因,寻找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的管理疏漏,并从构建长效机制、系统策划、责权相应和培训的有效性四方面,提出了整合资源、国家投入“拨改贷”、实行技能培训准入制度等建议与对策。
[Abstract]:The country pays for the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it should get the best social return. Through analyzing the stage achievement and the cause of the problem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this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management omission i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training. From the four aspects of constructing long-effect mechanism, systematic planning, responsibility and power,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raining,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such as integrating resources, investing in "making loans", and carrying out the system of access to skill training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分类号】:F323.6;G72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吴苏芳;王云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供需状况分析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美丽;中职学校参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6年
2 郑锁平;职业教育与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3 杨建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4 方鸿;农村青壮劳动力大量外流带来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贵州大学;2007年
5 冯婧媛;我国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提高的经济学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戴克峰;盐城市亭湖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地区经济发展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年
7 王飞;农村劳动力转移与人力资本提升的关系分析[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07年
8 秦越华;徐州市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07年
9 樊涛;农村人力资本与劳动力转移关系的实证研究[D];同济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晰;大城市郊县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卫星城和小集镇的建设[J];人文杂志;1984年06期
2 黄维德;农村劳动力离土不离乡的转移倾向[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年04期
3 谢诚,石祥云;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J];人口与经济;1985年06期
4 刘辅臣,郭卫国;江浙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探析[J];人口研究;1985年06期
5 畴;苏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与劳动力的转移[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年06期
6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新书预告[J];社会科学研究;1985年06期
7 谢诚,石祥云;从生产力诸因素的变化看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小城镇建设的关系[J];人口研究;1986年02期
8 平新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价格[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年06期
9 ;《农村经济》关于定期举办专题征文讨论的通知[J];农村经济;1986年09期
10 陆志远;;从重庆北碚农村经济发展趋势看教育结构的改革[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戴小枫;;加入WTO后农业的机遇、挑战与若干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2 仲良华;宣云;;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3 贾娜;郭玉明;张建中;;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机化发展的关系[A];中国农业机械学会成立40周年庆典暨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4 孟源北;;以终身教育思想推动广州成人教育改革与发展[A];科学发展观与成人教育创新——2004年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年会论文集(Ⅰ)[C];2004年
5 黄尧;;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形势和主要任务[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孙万良;;努力发展农村职成教育 积极创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模式[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张昭文;;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的现状和推进措施[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石伟平;;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上的闭幕词[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9 夏金星;于志晶;;第三专题:职业教育如何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服务[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10 ;职业教育主动参与农业推广与农民转移培训问题探析[A];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新思路新模式——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N];安徽经济报;2000年
2 本报记者 罗成友;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需加快[N];重庆日报;2000年
3 王程熙;农村劳动力转移论[N];光明日报;2000年
4 杨冠军;“三产”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主渠道[N];河南日报;2000年
5 张忠法 崔传义 陈剑光 李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新形势[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6 茅于轼;农村劳动力如何转移[N];中国经济时报;2000年
7 鲍仁;加速城镇化进程 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8 李辰增;积极探索农村劳动力转移新途径[N];中国劳动保障报;2000年
9 丰镇市广播电视局 张伟 周晓宇 杜向东;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容忽视[N];内蒙古日报(汉);2000年
10 蔡f ;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四大障碍[N];人民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王来生;人力资本投资与农业经济增长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0年
2 谷延芳;工业革命前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姚枝仲;市场化的增长与波动效应[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李佐军;劳动力转移的就业条件和制度条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5 刘秀梅;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6 黄丙志;城乡劳动力市场与社会保障互动:条件、机制与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7年
7 夏芳;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人力资源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景洲;试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及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00年
2 蒋华;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制度安排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王黎芳;非农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性别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4 文正东;我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教育的现存问题和发展对策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5 夏鸣;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非农配置制度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樊轶侠;加快农民市民化进程的理论分析和政策研究[D];河南大学;2004年
7 付华英;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分析[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8 吴九林;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9 马广贵;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10 孙中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培训投入的回报机制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24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624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