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力残疾学生对他人愿望、情绪以及错误信念的理解
本文选题:儿童 切入点:心理理论 出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年10期
【摘要】:目的:研究视力残疾学生心理理论的能力。方法:以测验故事为测量工具,对93名视力残疾学生理解别人不同心理成分的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视力残疾学生能理解别人的愿望,理解别人在不同情景、愿望下所产生的情绪,并能依据别人的愿望推测别人可能发生的行为。但是,只有37.6%的视力残疾学生能理解不同情形下别人所持有的虚假信念,25.8%的视力残疾学生能理解由错误信念所导致的认知性情绪;先天盲与其他视力残疾学生在理解别人心理的能力上差异不显著。结论:视力残疾学生理解别人不同心理成分的能力不同;微弱的视力对视力残疾学生心理理论能力的影响不大。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ability of theory of mind of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Methods: the ability of 93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of others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est stories as a measuring tool.Results: the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could understand the wishes of others, understand the emotions of others in different situations and desires, and infer the possible behavior of others according to the wishes of others.However, only 37.6% of the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could understand the false beliefs held by others under different circumstances and 25.8% of the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ies could understand the cognitive emotions caused by false beliefs.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congenital blindness and other vision disabled students in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others' psychology.Conclusion: students with visual disability have different ability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psychological components of others, but weak vision has little effect on their psychological theory ability.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系 北京盲人学校
【基金】: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特殊教育“十五”课题——“盲生生理、心理及教育相关问题的系列研究”2002[53]
【分类号】:B842.6;G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隋晓爽,苏彦捷;对心理理论两成分认知模型的验证[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云,李红;语言与儿童心理理论关系的一种新观点[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2 陈源;孤独症儿童的特征与训练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3 陈满琪,李春;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4 李小晶,李红,胡朝斌;儿童心理理论研究现状和发展[J];中国临床康复;2005年12期
5 徐芬,王卫星,高山,Mark Sabbagh;幼儿心理理论水平及其与抑制控制发展的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年04期
6 刘秀丽;学前儿童心理理论及欺骗发展的关系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04期
7 李晓东;周双珠;;幼儿是如何通过错误信念任务的:信念还是规则?[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年03期
8 王益文,林崇德,张文新;外表真实区别、表征变化和错误信念的任务分析[J];心理科学;2003年03期
9 郭力平,冯君萍;早期儿童的游戏与心理理论的发展[J];心理科学;2003年05期
10 郑信军;7~11岁儿童的同伴接纳与心理理论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丁芳;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4 胡金生;儿童同情心的结构及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旭;汉语幼儿心理理论与语言的关系[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琳;心理理论视角下4~6岁幼儿同伴间的教的水平及特点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陈琳;小学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王丽萍;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与其学校适应的关系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王益文;3~4岁儿童攻击行为的多方法测评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5 杨明;儿童早期心理理论能力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6 杨怡;幼儿错误信念理解能力的训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李丽;幼儿心理理论与适应行为发展关系的初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3年
8 魏勇刚;抑制性控制在幼儿执行功能与心理理论的相关中的作用[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崔云;3-6岁城市与农村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及其家庭养育环境的对比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任真;自闭症儿童的心理理论与中心信息整合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茜,苏彦捷,刘立惠;心理理论—— 一个广阔而充满挑战的研究领域[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苏彦捷;王璐;;儿童视觉后见之明效应中自我与他人的分离[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董思飞;;我家宝贝太害羞——分析、应对儿童的社会退缩现象[J];大众心理学;2008年06期
3 江漪敏;;如何面对儿童的入学不适应[J];大众心理学;2011年08期
4 徐宇晨;;儿童说谎行为成因及其应对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5 李锐;;儿童贪吃的心理探因[J];大众心理学;2004年03期
6 张庆;王美芳;白文;;幼儿未来情景思维的发展及其与心理理论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7 黄晶;;心理剧疗法与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治疗[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13期
8 白锋宇;;如何促进儿童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J];大众心理学;2007年12期
9 胡良英;胡利人;周旋;王燕妮;;儿童气质影响因素的研究现状[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6期
10 王忠清;解雅春;王志明;付智伟;陈素芬;张慧颖;;哈尔滨市3~5岁儿童忽视现状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红兰;;4岁儿童错误信念行为解释问题的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张丽锦;董奇;;4—5岁儿童在4种经典心理理论任务上的发展[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俞涛;苏彦捷;;3~5岁幼儿愿望理解与错误信念理解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4 周婵;许琴;胡清芬;;抑制功能要求差异对儿童欺骗任务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王庆雄;静进;蔡小梅;刘芳梅;邹小兵;唐春;苏晓梅;刘燕;朱彤芳;;非言语型学习障碍儿童视觉空间认知特征与行为问题的研究[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妍;;试析ToM研究亟待解决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诸佳男;;绘本阅读对小学三年级儿童情绪智力的影响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覃婷立;苏彦捷;;从行为谈论到心理理解:亲子谈话和2-3岁儿童的心理理论[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王荣;桑标;;性别在儿童同伴关系理解中的内隐作用[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郑淑杰;闫秀云;;儿童对退缩行为的认识和反应[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南师大心理系 刘建新;帮助儿童用自己的力量活下去[N];中国教育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张新德;儿童心理疾患多家长教师应关心[N];长春日报;2005年
3 武汉 汤世明;帮助儿童走出冬日抑郁阴影[N];大众卫生报;2003年
4 陈鹤琴(我国著名教育家和儿童心理学家、儿童教育专家);儿童的心理[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5 郑丽 (作者单位:市心理测量科学研究所);儿童退缩心理的成因及对策[N];鞍山日报 ;2007年
6 保健时报记者 初铭宇;不该忽略的儿童情绪[N];保健时报;2006年
7 晓金;儿童常见心理障碍[N];大众科技报;2001年
8 上海市杨浦区中心医院心理科主任医师 翁晖亮;儿童也患强迫症[N];中国医药报;2001年
9 本报记者 李亚男;儿童更需要健康的心理[N];新疆日报(汉);2004年
10 ;儿童梦中更易出现侵犯行为[N];北京科技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2 周世杰;儿童记忆成套测验的初步编制[D];中南大学;2002年
3 郑玉玮;人际互动中心理理论的认知神经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12年
4 刘秀丽;学前儿童欺骗发展的研究——从心理理论视角透析学前儿童欺骗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5 王元;3-5岁儿童自我调节各成分与其心理理论发展水平的关系[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婷;执行功能和心理理论的关系[D];西南大学;2010年
7 白琼英;青少年心理理论的发展及其马基雅维里主义信仰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1年
8 丁芳;幼儿心理理论与执行功能的关系研究——抑制控制的角度[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亚真;不同攻击/受欺儿童的热认知特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红兰;3-5岁儿童错误信念行为解释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2 田慧莉;用装扮游戏中的欺骗任务模式考察3-5岁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4年
3 宋明霞;2-5岁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实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杨洪猛;儿童“心理理论”发展同步性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凤尔翠;受体罚儿童的心理行为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6 黄彦萍;3.5~5.5岁儿童心理理论与时序认知能力关系的实验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7 薛yN凌;上海地区青少年及儿童性别角色的测量及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8年
8 常梅;儿童内隐记忆的视觉掩蔽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9 林琳琳;5-9岁儿童自传记忆与自我概念的发展及其关系[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10 刘成伟;小学六年级学习困难儿童学业成就筛查测验的初步编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011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701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