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
本文选题:大学生 + 政治态度 ; 参考:《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摘要】:当代中国大学生的政治态度总体来看是积极的,基本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但他们的政治态度受到家庭居住地环境、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和家长文化程度的重要影响,不同家庭背景的大学生在政治态度上表现出了较明显的差异。
[Abstract]:On the whole, the political attitude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is positive, basically in line with the mainstream value orientation of the society, but their political attitude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family living environment, the level of family economic income and the education level of their parents. Colleg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family backgrounds showed obvious differences in their political attitudes.
【作者单位】: 淮海工学院社会科学部 淮海工学院科技处
【基金】: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十五”规划基金项目(04DSC010)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04SJB810001)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G641;G7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易法建;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社会化的研究[J];青年研究;1998年06期
2 马皑,乐国安;弱势群体与心态失衡[J];政法论坛;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再臣;刘磊;;家庭功能视野下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综述[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2 罗景林;;建设和谐校园,重视高校弱势群体的心理和谐[J];才智;2009年19期
3 刘剑霞;;和谐社会背景下弱势群体心理状况探析[J];党史文苑;2010年14期
4 许琼;许秋娜;李岩梅;;高中生生活质量及其家庭因素的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7年04期
5 刘纳;范晓光;;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研究——邓恩政策分析模式应用[J];法制与社会;2008年28期
6 廖小平;孙欢;;“两型社会”建设与公民环境教育[J];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03期
7 窦开龙;现阶段我国农民工弱势群体研究:热点、特点[J];甘肃农业;2005年11期
8 冉光仙;冉群光;;“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心理成因及消解策略[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尚秀华;;家庭功能研究综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年06期
10 贾香花;;弱势群体的心理困境及消解策略[J];河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王丹;青少年情绪—行为问题、家庭功能、认知性情绪调节策略及其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梁德友;转型期中国弱势群体伦理关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3 宋其争;大学生未来时间洞察力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5 刘洪辞;蚁族群体住房供给模式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左本琴;3-4岁幼儿社会性发展及其与家庭环境的关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高珊;中度智障儿童家庭功能及与其适应行为关系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陈霞;初中生家庭功能与学校适应——自我概念的中介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静敏;大学生家庭功能、决策风格与职业决策困难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高静;初中生家庭功能、领悟社会支持和孤独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亚伟;大学生家庭功能、心理一致感、社交回避和苦恼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7 莫夏莉;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8 费涛;大学生人际困扰与家庭功能、自我分化水平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谌静;湖南省急性白血病患儿家庭功能及父母生存质量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10 陆炜;外来人口犯罪的成因和对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城市贫困探访录[J];南风窗;2001年10期
2 熊培云;探寻中国社会阶层的变迁——专访社会学家陆学艺[J];南风窗;2002年03期
3 本刊编辑部;2001:中国社会学前沿报告[J];社会学研究;2002年02期
4 孙亚菲;自杀:心理防线待筑[J];新闻周刊;2003年03期
5 胡奎;人大改革加速[J];新闻周刊;2003年08期
6 马皑;对弱势群体中犯罪现象的观察与思考[J];中国法学;2003年04期
7 张镜源,陈达光;家庭职能与儿童智商初步探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男星;大学生中的“异化”现象与大学德育[J];高等教育研究;2000年06期
2 袁贵礼;马超;;家庭因素对大学生政治态度的影响[J];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3 李明;;新十年:德育也要精进质量[J];北京教育(德育);2011年01期
4 张琦;;当代国外大学德育的侧重点[J];外国教育研究;1987年01期
5 黄海怡;包春平;;网络背景下大学德育应与时俱进[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黄立平;;试论大学德育的主体与客体[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1985年01期
7 ;调查显示家庭背景影响大学生入学和就业机会[J];共产党员;2010年16期
8 张书勤;;激励原则在大学德育中的有效运用[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年04期
9 袁贵礼;;现阶段大学生政治意识中的“三对矛盾”[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年11期
10 王金先;刘朝华;李树旗;李艺欣;;网络文化对大学德育的挑战及应对[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浩;;大学毕业班学生职业价值观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晏双平;甘霖;张进辅;;大学生自我监控性与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伍承聪;管健;;大学生校园污名心理与行为的归因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卫青;金盛华;;大学生主观就业障碍与心理韧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杨彦春;;高校图书馆人文素质教育新探[A];广西图书馆学会2009年年会暨第27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6 刘希庆;;大学生网络心理咨询留言分析[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7 王玉;;试析心理量表在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中的应用状况[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8 徐辉;;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置为必修课的思考[A];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论文集[C];2009年
9 陈其华;;性健康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A];中华中医药学会艾滋病分会第七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董海婧;褚宇帆;;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苏省丹阳市财经委 张少云;爱拼才会赢[N];农民日报;2005年
2 本报记者 裴睿 张全能;进京当保姆 最大收获是学会忍耐[N];成都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李青山 实习生 顾艳伟;南宁大学生有车族浮出水面[N];中国消费者报;2005年
4 练玉春;大学生主流积极健康向上[N];光明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成静 实习生 马丁;失业进低保——领,,还是不领? 专家与大学生针锋相对——心比天高,抑或无奈选择?[N];中国经济导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董建矿;儿童村里的大学生义工[N];河南日报;2006年
7 楚天欧亚职业学院 熊端练 徐普查 沈丹;把握大学生心理特点 提高管理和教育质量[N];黄冈日报;2005年
8 闻白;大学生卖鸡蛋的启示[N];人民日报;2005年
9 王海燕 通讯员 王秋凤;首批123名大学生赴京郊支教[N];北京日报;2007年
10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扎实推进“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N];中国教育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美英;教育机会均等视阈下重点高校大学生来源的历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2 王金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合力论[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段立新;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4 刘莉;当代中国大学生道德学习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5 李忠军;国家意识形态安全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戴岳;找回失去的“道德自我”[D];西南大学;2009年
7 王贤卿;网络传播环境下的道德建设[D];复旦大学;2005年
8 魏饴;大学素质教育与教育回归人本[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朱燕;美国大学生学术不端的防治研究[D];北京大学;2008年
10 许瑞芳;社会变革中的中国高校德育转型研究(1978-2005)[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任晓霞;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周威;大学生政治态度及其政治教育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3 于娜;当代大学生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4 闫海波;高等学校校园政治文化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5 王宏渊;大学生政治社会化与教育调适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张聚华;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其职业成熟度的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邹小平;当代大学生政治心态分析与教育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吴慧芳;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政治社会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顾晖;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的作用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10 裘莉;大学生政治社会化:运行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7480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1774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