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班少数民族学生文化适应策略状况的调查研究
本文选题:少数民族学生 + 内地学习 ; 参考:《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个体从熟悉的母体文化进入新的异质文化时,会使用各种适应策略应对文化冲击,以便接受、适应、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以新疆少数民族本科预科生为被试,探究在内地求学的少数民族学生采纳的文化适应策略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被试的主导性文化适应策略是"融合策略"和"分离策略","同化策略"很少被使用;女生比男生更愿意融入主流文化;一年级学生比二年级学生更多地使用"融合策略",更少使用"分离策略";文化适应呈U型发展趋势。民族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创设"接收"环境、诱导"反应"情感、促进"价值观"形成、激发"外显行为"等教育对策,引导和帮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完成文化适应。
[Abstract]:When individuals move from familiar parent culture to new heterogeneous culture, they will use various adaptation strategies to cope with cultural shock in order to accept, adapt and integrate into the new cultural environmen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ultural adaptation strategies adopted by minority students studying in the interior of Xinjiang and their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ominant strategies of cultural adaptation are "fusion strategy" and "separation strategy", and "assimilation strategy" is seldom used, girls are more willing to integrate into mainstream culture than boys. First graders use more "fusion strategies" and less "separation strategies" than sophomore students, and cultural adaptation tends to be U-shaped. Ethnic educators can guide and help minority students to complete their cultural adaptation by creating "receiving" environment, inducing "reaction" emotion, promoting the formation of "values", stimulating "explicit behavior" and so on.
【作者单位】: 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图书馆;
【基金】: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教育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多媒体网络环境下少数民族学生英语自主学习模式探索与教学模式研究” 2012年青年骨干教师扶持计划“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本科预科英语教学资源库建设与应用” 2011青年骨干教师扶持计划“网络多媒体环境下少数民族两年制本科预科英语教学及自主学习资源的开发与应用”
【分类号】:G755.5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进;;文化适应问题研究:西方的理论与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姚学丽;;回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分析[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3 马树华;;宁夏高校大学生宗教信仰调查及对策研究——以宁夏大学生为例[J];大家;2012年11期
4 吴姝;;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J];大众文艺(理论);2009年07期
5 王嘉毅;常宝宁;;新疆南疆地区维吾尔族青少年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比较研究[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3期
6 高承海;安洁;万明钢;;多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文化适应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1年05期
7 王勇;;关注我们身边的学术资源——边缘化处境中的中国西北地区法学研究及其前景[J];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02期
8 甘开鹏;王秋;;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民族认同心理研究——以云南佤族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年03期
9 胡智惠;;大学生应对方式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沧州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3期
10 植凤英;;多元文化背景下少数民族青少年文化和谐的心理审视与构建[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卓么措;藏传佛教艺术传承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价值定位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王文澜;素质教育视野中的中学音乐课程实施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4 刘全国;三语环境下外语教师课堂语码转换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李艳红;东乡族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侯阿冰;少数民族价值观的结构、特征及变迁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7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8 刘晓红;初中生群体生活经验与社会认知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杨萍;西北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中的几个突出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10 王晓云;天方之经与东溟水土:闽台回族历史与伊斯兰文化[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殷晓君;中国寻根文学与拉美土著文学的联系[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张燕;吐鲁番木卡姆的社会功能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3 梁俊颖;大连地区朝鲜族与韩国迁移者的民族认同比较[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沈丽丽;内地高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2011年
5 冯琦翔;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6 周陈茜;留学生支援制度视角下的跨文化适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文芳;当代大学生民族精神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徐卓;来华留学生实施趋同教学管理模式之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9 白兰;试论西安市美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段江;从在华美国旅居者的文化适应过程研究其文化适应策略[D];四川外语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慧;留学生中国社会文化适应性的社会心理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植凤英;;提升少数民族学生的心理资本:民族教育的新视点[J];前沿;2011年11期
2 田玉玲;;现阶段我国如何实施好少数民族教育[J];华章;2010年32期
3 韩丰;少数民族学生突击八个月可以用汉语、文学习大学专业——西北民族学院铁道系进行汉语文教学的经验[J];民族研究;1960年05期
4 陈光慧;青海大学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培养少数民族专业技术人才[J];青海民族研究;1990年04期
5 白树荣;罗泽权;李晓明;;教育是脱贫的关键——禄劝县民族教育采访札记[J];中国民族;1990年07期
6 朱良镅;李明华;;“倍福来”倾力集资为教育“"天马厂”慷慨解囊助学生[J];中国民族;1993年04期
7 李廷斌;从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入手 发掘少数民族学生潜在智力[J];中国民族教育;1995年03期
8 ;健康教育民族振兴的百年大计[J];民族团结;1996年06期
9 才旦;;民族院校学生文学写作的心理与知识准备[J];青海师范大学民族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10 白浩波;;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三语”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5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余海波;;大学教育管理者的视角:少数民族大学生和校园文化[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郭子孟;;浅谈少数民族学生的管理教育[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3 杨建荣;田静;;坚持“以人为本”切实做好少数民族学生管理工作——对云南农业大学少数民族学生思想特点及管理对策的思考[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王文彦;;独生子女家庭环境分析及其教育对策[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5 白浩波;;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三语”教学改革的创新研究[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贺能坤;;评价标准多元化:少数民族自身的教育需求[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张静;何之章;;残疾学生的从众心理及教育对策[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8 何江川;杨放;王超聪;秦银健;;广西7所大学5469名少数民族学生体格营养状况因子评价法的度量研究[A];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论文集[C];2006年
9 赖小琴;;芬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的措施及挑战[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10 冯云;;畲族教育的回顾和展望[A];畲族文化研究(下册)[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通讯员 王英邋本报记者 张梅 实习生 张晶晶;让少数民族孩子享受艺术教育[N];陕西日报;2008年
2 姜海军;我省少数民族学生入学率大幅上升[N];青海日报;2007年
3 张兵;四措并举促进少数民族教育事业[N];人民政协报;2007年
4 陈瑞昌 缪志聪;让江苏成为少数民族学生的第二故乡[N];江苏教育报;2010年
5 记者 郭紫欣 通讯员 杜宽良;达旗积极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6 冯舒玲;宁大少数民族学生超过人口自然比例[N];宁夏日报;2007年
7 记者 郑莉;我市已形成较为完整的民族教育体系[N];闽东日报;2007年
8 记者 严芳;要为少数民族学生创造良好学习生活条件[N];四川日报;2010年
9 李万玉(作者单位:天祝县民族中学);少数民族学生道德建设初探[N];甘肃日报;2006年
10 ;积极扶持“双语”教育[N];伊犁日报(汉);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李卫英;民族学校教育中的隐性力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2 潘启富;中国民族地区教育行政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3 张布和;建设和谐文化视角的少数民族教育质量评价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4 郑白玲;特与不特[D];西南大学;2008年
5 张霜;民族学校教育中的文化适应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6 金学官;中国少数民族大学生文化适应的人类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2年
7 杨曦;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内源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8 蔡琼;中国民族院校发展中的文化转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9 张俊豪;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民族院校发展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吉华;内地新疆高中班学生在京文化适应调查分析及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2 唐航东;现代农民素质提高的教育途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8年
3 张拴云;少数民族大学新生学习适应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4 车平平;离异家庭子女健全人格教育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李红记;半农半牧地区蒙语授课中学生的心理适应状况及教育对策[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6 罗毅;西南民族地区初中阶段民族学生素质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周玲;成人学习动机的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耿玉玲;内地少数民族高中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6年
9 陶文俊;伊犁地区大中专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10 江琴娣;轻度弱智儿童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0225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0225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