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怀柔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现状分析及对策

发布时间:2018-07-13 14:42
【摘要】: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急需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这是新农村建设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最为迫切的要求。当前,我国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高,已成为建设新农村的主要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全国4.97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只占12%,而小学及以下的占40%。全国92%的文盲、半文盲在农村。与此同时,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受过职业技术和技能培训。培育新型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民素质提高了,才能全方位拓展增收渠道,不断提高经营现代农业的水平,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培育新型农民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组织形成全力,扎扎实实、持之以恒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如何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水平,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关注的焦点。本文作者通过详尽的数据对北京市怀柔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现状进行了透彻的分析,并结合当地特有的经济资源,从怀柔区实际工作出发,提出了可行性对策。在党中央倡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今天,其中的观点与建议会带给我们不少启示。—编者
[Abstract]:Farmers are the main body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To buil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it is urgent to train thousands of high-quality new farmers. This is the most essential, core content of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but also the most urgent requirements. At present, the overall quality of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is not high, has become the main obstacl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Relevant data show that, of the 497 million rural labor force, only 12% have high school education level, and 40% are primary school and below. Ninety-two percent of the country's illiterate and semi-illiterate are in rural areas. At the same time, the vast majority of farmers are not trained in vocational skills and skills. Cultivating new farmers is the inevitable requirement of rural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farmers' quality, we can expand the channels of increasing income, improve the level of managing modern agriculture, speed up the transfer of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and promote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It is a systematic project to cultivate new-type peasants, which requires Party committees, governments and social organizations at all levels to make full efforts, be down-to-earth, and persevere in every task. How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employment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has always been the focus of attention. Based on the detailed data, the author makes a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employment training of rural labor force in Huairou District of Beijing, and puts forward the feasible countermeasures from the practical work of Huairou District, combining with the local special economic resources. Today, when the CPC Central Committee advocates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the viewpoints and suggestions among them will give us a lot of enlightenment.
【分类号】:G72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新华;;陪读式转移现象透视[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0年08期

2 胡培根;杨亚观;;浅谈乡镇成校在劳动力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嘉兴市南湖区七星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为例[J];硅谷;2010年03期

3 黄国华;;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分析:29个省市的经验数据[J];人口与发展;2010年01期

4 陈湘珍;;大丰推进劳务转移四步方略[J];江苏农村经济;2010年02期

5 岳毅;张瑞芹;;产业结构变化与就业的计量经济学分析[J];经济师;2010年02期

6 张艳华;沈琴琴;张原;李洪坚;;北京市农村常住人口就业结构演变及趋势判断[J];中国经贸导刊;2010年03期

7 王春雷;郭其友;;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微观分析[J];人口与经济;2010年02期

8 丁秀玲;张军;;我国农村劳动力陪读式转移现象透视[J];就业与保障;2010年02期

9 潘婷立;;农村留守学生现状及对策浅析[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10年02期

10 张海峰;韩云洁;;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村劳动力就业转移与职业教育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龚年成;张杰;;《职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第一阶段总结[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南建党;;陕西省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革与升级[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3 曾铁;;发展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是科学发展的保证[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陈庆立;;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农村发展的问题[A];现代化的机遇与挑战——第八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张秀春;;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的分析与探索[A];中国棉花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6 姜莹;;农业院校大学生农村基层就业的机会成本分析[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朱善植;;辽宁省朝鲜族农村劳动力留守子女教育投资问题调查分析——基于华夏朝鲜族第一村的调查[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夏丹丹;;农村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基于河南大周镇的调研[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汪长银;;农业机械化作业与农艺结合的推广应用[A];2010国际农业工程大会现代农机新技术应用研讨会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10 毕安平;朱鹤健;王德光;岳辉;马天华;;水土流失区农户燃料替代的经济学分析[A];Proceedings of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Remote Sensing (ICRS 2010) Volume 4[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钱袋子”如何更鼓?[N];人民日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管斌 通讯员 刘军;山东济阳:十万农民受益职业教育培训[N];经济日报;2011年

3 本报记者 侯琳良;让城市触手可及[N];人民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肖克 刘久锋;还是那片地 产值连摸高[N];农民日报;2011年

5 记者 何红卫 孙维福;仙桃市绿色就业通道延伸进村镇[N];农民日报;2011年

6 龙鲁者 本报记者 李清波;“新版农民工”裂变财富传奇[N];四川日报;2011年

7 本报驻黑龙江记者 张建友 通讯员 曹健 李友莲;克东满绣:探索非遗传承新路[N];中国文化报;2011年

8 本报记者 侯琳良;让城市触手可及[N];人民日报;2011年

9 ;“钱袋子”如何更鼓?[N];人民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管斌 通讯员 刘军;山东济阳:十万农民受益职业教育培训[N];经济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洪非;中国东北地区农村工业化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赵亮;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分配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杨艺;城乡统筹视域下的中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4 潘虎;中国农民工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0年

5 王东平;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转移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0年

6 韦吉飞;新形势下农民创业问题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7 黄善林;土地因素对农户劳动力乡城转移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周毕芬;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途径选择及影响因素研究[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9 戴伟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10 朱贵云;中国农民工收入与生活状况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亚楠;我国流动人口永久性迁移中的户籍制度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宛月琴;生存·发展·融入[D];西南大学;2010年

3 吴飞;回流劳动力再转移决策因素的实证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4 陈海红;彭水县农村人力资本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张雨露;西南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流转的障碍与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望佳琪;人口流动与区域耕地保护的战略选择[D];浙江大学;2010年

7 李参;农村人口迁移与都市圈城市产业分工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赵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流动对城市物价与工资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0年

9 马静;安徽省回流农民工现象研究[D];安徽大学;2010年

10 唐振生;延边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延边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197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1197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6ab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