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高端培训专题——高端培训与自主创新
[Abstract]:......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 北京大学继续教育部
【分类号】:G7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魏铭;;第三届民企投资发展论坛召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2 ;第八届北大光华新年论坛即将拉开帷幕[J];新远见;2005年12期
3 ;我省将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J];成人教育;1988年Z1期
4 张峰曦;舒苏;;大学后继续教育特点规律初探[J];江苏高教;1990年02期
5 王殿;简析中学教师进行大学后继续教育的战略意义[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年00期
6 龙凤伦,鄂承宗;开展大学后继续教育任重道远[J];中国冶金教育;1996年03期
7 王宝锐;黄正;;面向二十一世纪大力发展继续教育[J];才智;1997年05期
8 刘玉;;面向21世纪的高校继续教育的定位和再认识[J];才智;1999年02期
9 赵文芳,郑华;论大学后继续教育在发展知识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10 林曼华,赵文芳,温莉;建设知识经济社会与发展大学后继续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中启;;高校科技期刊科学发展战略探讨[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康日新;;大力推进核电自主创新 打造中国先进核电品牌[A];科学持续地发展生产力——世界生产力科学院中国籍院士文集[C];2009年
3 王哲荣;;“自主创新,跨越发展”——我国主战坦克研制跨入世界先进行列[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4 金志海;马先征;冯成军;;关于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探讨[A];推进制造业强市与打造半岛制造业基地研究论文集[C];2005年
5 王新节;;消失模铸造生产技术在我公司的发展[A];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朱梅君;;发展科技社团 促进科技进步[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7年
7 梁东黎;;生产要素成本与自主创新的关系[A];江苏省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龙腾;刘峰;胡善清;曾涛;;嵌入式实时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A];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第13分会场)[C];2006年
9 孟宪元;李文元;范京;;FPGA与自主创新和高技术产业化[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10 龙腾;刘峰;胡善清;曾涛;;嵌入式实时并行信息处理系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褚大志邋殷洪军;让自主创新成为威海的城市品牌[N];威海日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蔡闯 通讯员 王斯敏;自主创新的生力军[N];光明日报;2005年
3 王彦峰;医药自主创新关键在体制[N];经济日报;2005年
4 本报记者 康守永;为推动自主创新事业贡献力量[N];经济日报;2005年
5 胡左;加快自主创新步伐[N];科技日报;2005年
6 记者 解悦;专家院士在宁纵论“自主创新”[N];南京日报;2005年
7 记者 张书喜;江汽集团自主创新称雄海内外[N];安徽日报;2006年
8 丁刚;创新从小处起步[N];安阳日报;2006年
9 殷轶良;自主创新与拥有“多收三五斗”的能力[N];中国工业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严朝霞;为自主创新撑起一片蓝天[N];巢湖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阎立;技术惯域对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机制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8年
2 黄寰;论自主创新与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D];四川大学;2006年
3 冯忠垒;事前被许可条件下低成本竞争企业自主创新投资决策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4 肖高;先进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结构模型及与绩效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5 陈锟;营销能力对企业自主创新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6 郝生宾;面向自主创新的企业技术战略作用机理及决策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7 朱为鸿;大学文化创新与组织发展[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赵晶媛;区域知识管理的若干问题及北京研发中心成长[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9 朱园圆;政府支出、税收和自主创新[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10 柳岩;回顾中国轿车的发展历程、阶段及其发展关键[D];吉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海净;“十五”时期江苏技术引进的经济效应分析与江苏技术引进对策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6年
2 朱珊珊;广东民营企业自主创新的文化基础建设[D];暨南大学;2007年
3 梁志刚;论中关村的自主创新与发展[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4 赵富洋;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5 王赞;大庆油田技术创新发展战略研究[D];大庆石油学院;2008年
6 孙河华;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北省中小企业自主创新影响力分析[D];河北大学;2011年
7 彭清洁;LYBF公司技术创新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8 梁昌娟;基于虚拟研发组织模式的汽车工业自主创新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9 金志成;德国科学中心形成的若干历史经验的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10 张翼;基于技术轨道理论的自主创新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38643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2386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