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空间-技术:终身学习理论框架的发展探析
发布时间:2021-07-16 11:36
终身学习经历了从政治愿景向具体教育理论与实践的转变,与社会秩序、社会结构重建密切相关。终身学习理论聚焦于社会的历史性发展与个体的社会性发展,具有时间、空间和技术三个向度。以此为基础构建终身学习理论框架,实质在于探讨终身学习理论视角的转换,即回归到终身学习者主体,目的在于以日常生活的视角探究学习者主体的转化,并进一步探究在生活世界中终身学习的意义。该理论框架有助于今后开展终身学习相关的热点研究,将研究视角转向终身学习者主体,在学习型城市相关研究中更加侧重精细的城市学习机制,推动终身学习中的相关技术研究。
【文章来源】:终身教育研究. 2020,31(03)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克劳普利的终身学习理论框架
在各类政策和宣传文本中较多运用的终身学习理论框架包含了全面(Life-wide)、终身(Lifelong)、深度(Life-deep)[38-39]三个维度,如图2所示。在该框架中,全面与终身的内涵比较容易理解,是终身学习与通常意义的学校学习的区别,但对于深度的内涵,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有着贴合不同学科背景和实践情境的解读(4)。贝朗杰在分析本框架中就“深度”的理解曾提到自己与弗莱雷的一次谈话。弗莱雷指出,学习体验构成了个体的内心经验和内在的喜悦,能够增强个体的效能和产生对于知识追求的内心需要。[38](5)“全面—终身—深度”的理论框架,简洁而有力地传递出终身学习的特质,成为终身学习强有力的宣传口号,但过于简洁也造成其对具体的理论研究指导比较有限。基于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终身学习理论框架构建,需要紧扣终身学习的三个理论向度:时间、空间与技术,凸显终身学习的理论核心: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既要彰显学习者的动态性与过程性发展,又要细致地体现终身学习的社会作用。
时间主轴理论框架的构建(图3),沿着“未成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轴线展开,其基础在于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里身体与心理的持续性规律性转型(6)。身体层面,个体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过程,并最终衰退;心理层面,个体的发展则是更加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且能够通过教育性的手段进行干预。[44-46]终身学习在个体生命的不同期间里,有着具体不同的形态与作用。[13]在未成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家庭教育与学习、场馆学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联动与沟通等;在成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工作场所学习、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适应、低技能员工技能与再就业开发等;在老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社区老年教育、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时间主轴理论框架,注重不同的终身学习形态中,其学习的方式与手段、目的与作用、机制与多元参与主体等,对于开展终身学习研究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框架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学习现象进行分类,并在研究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同的研究取向。但这一理论框架是比照经典的教育学理论进行的推演,其模糊了终身学习理论的特质,也并不能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形成极具特色的探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系时间”语言:个体的过程、同一和流逝[J]. 王中江.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4)
[2]重新理解学习:社会、技术与成人学习者——基于社会物质路径的思考[J]. 胡啸天.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6)
[3]教育目标系统变革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 刘新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17(10)
[4]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J]. 叶忠海.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6(02)
[5]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 侯小杏,陈丽亚. 开放教育研究. 2011(02)
[6]教育与日常实践[J]. 丁钢. 教育研究. 2004(02)
[7]元教育学——西方教育学认识论剪影(下)[J]. 唐莹. 教育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 邵兴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创新教育背景下儿童艺术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刘季渝.华南理工大学 2019
[2]凝固的教育音符[D]. 李存金.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6934
【文章来源】:终身教育研究. 2020,31(03)
【文章页数】:11 页
【部分图文】:
克劳普利的终身学习理论框架
在各类政策和宣传文本中较多运用的终身学习理论框架包含了全面(Life-wide)、终身(Lifelong)、深度(Life-deep)[38-39]三个维度,如图2所示。在该框架中,全面与终身的内涵比较容易理解,是终身学习与通常意义的学校学习的区别,但对于深度的内涵,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有着贴合不同学科背景和实践情境的解读(4)。贝朗杰在分析本框架中就“深度”的理解曾提到自己与弗莱雷的一次谈话。弗莱雷指出,学习体验构成了个体的内心经验和内在的喜悦,能够增强个体的效能和产生对于知识追求的内心需要。[38](5)“全面—终身—深度”的理论框架,简洁而有力地传递出终身学习的特质,成为终身学习强有力的宣传口号,但过于简洁也造成其对具体的理论研究指导比较有限。基于前文的分析,笔者认为终身学习理论框架构建,需要紧扣终身学习的三个理论向度:时间、空间与技术,凸显终身学习的理论核心:个体与社会的发展,既要彰显学习者的动态性与过程性发展,又要细致地体现终身学习的社会作用。
时间主轴理论框架的构建(图3),沿着“未成年期—成年期—老年期”的轴线展开,其基础在于个体在整个生命周期里身体与心理的持续性规律性转型(6)。身体层面,个体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过程,并最终衰退;心理层面,个体的发展则是更加复杂的过程,受到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且能够通过教育性的手段进行干预。[44-46]终身学习在个体生命的不同期间里,有着具体不同的形态与作用。[13]在未成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家庭教育与学习、场馆学习,以及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联动与沟通等;在成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工作场所学习、职业转换过程中的技能学习与适应、低技能员工技能与再就业开发等;在老年期,终身学习表现为社区老年教育、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等。时间主轴理论框架,注重不同的终身学习形态中,其学习的方式与手段、目的与作用、机制与多元参与主体等,对于开展终身学习研究有着基础性的指导意义。这一理论框架能够将纷繁复杂的学习现象进行分类,并在研究中不断积累形成不同的研究取向。但这一理论框架是比照经典的教育学理论进行的推演,其模糊了终身学习理论的特质,也并不能在具体研究方法方面,形成极具特色的探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关系时间”语言:个体的过程、同一和流逝[J]. 王中江. 社会科学战线. 2019(04)
[2]重新理解学习:社会、技术与成人学习者——基于社会物质路径的思考[J]. 胡啸天. 远程教育杂志. 2017(06)
[3]教育目标系统变革视角下的核心素养[J]. 刘新阳. 全球教育展望. 2017(10)
[4]构建终身教育学框架的若干基本问题[J]. 叶忠海. 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6(02)
[5]非正式环境下学习的研究[J]. 侯小杏,陈丽亚. 开放教育研究. 2011(02)
[6]教育与日常实践[J]. 丁钢. 教育研究. 2004(02)
[7]元教育学——西方教育学认识论剪影(下)[J]. 唐莹. 教育研究. 2001(03)
博士论文
[1]学校建筑研究:教育意蕴与文化价值[D]. 邵兴江.华东师范大学 2009
硕士论文
[1]创新教育背景下儿童艺术教育空间设计研究[D]. 刘季渝.华南理工大学 2019
[2]凝固的教育音符[D]. 李存金.华东师范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28693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286934.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