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2 21:08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农民工是指具有农村户口却在城市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劳动者。农民向城市转移外出务工,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前农民工就业的形势说明,农民工城市就业率的高低,既与农民工供求的数量直接相关,又与农民工供求的质量密切相关。即使在农民工供求总量矛盾减轻的情况下,供求错位依然可能造成农民工失业。农民工失业使农民工向城市转移受阻,凸显了由于教育和培训的不足引致的农民工总体素质无法适应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从一定意义上讲,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在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对农民工的培训必须有自己的特点,才大有可为,加强农民工岗位群培训,使农民工能够适应多个岗位,具有多种技能或技艺,并且可以从事相关的多种职业,使农民工在劳动力市场中具有“双重优势”,才能真正承担起转型社会对农村劳动力培养的任务。本论文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介绍了调查基本情况,论述了农民工的生存境遇及学习需求、特点。农民工作为城市和农村的特殊贡献者一直作为边缘化的特殊群体工作和生活着。他们内心渴望知识,渴望获得更多职业与生存技能,但现实中他们缺乏服务和指导,缺乏接触紧缺知识的机会,缺乏有效的转岗技能。 第二部分分析了农民工岗位培训和岗位群培训的区别,岗位培训强调人才需求的针对性,不能主动、灵活地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要。而农民工岗位群培训则是以能力本位、终身学习为基础构建起来的多元整合培训模式,能够主动灵活适应社会发展的变化和需求,除此之外,还探讨了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重大现实意义。 第三部分认真研究了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特点。所谓特点指的是不同于其他培训的部分。笔者在本部分中探讨了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目标、课程、方式、模式、内容等方面。 第四部分对构建农民工岗位群的培训机制做了详细的探讨。包括保障机制、激励机制和合作机制。 第五部分对农民工教育培训提出几点建议:加快立法、规范农民工岗位群培训市场;强调培训观念的更新;注重不同层次农民工群体的岗位群训练体系;强调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规范化。 本论文尝试从教育培训的源起和发展方面出发对农民工岗位群培训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对农民工培训的实效性有所帮助。根据调查中所获得的第一手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关于农民工培训研究的成果及国内外解决农民工培训问题的理论和经验,试图建构有效的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模式。
【关键词】:农民工 岗位群培训 机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G726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11
- 引言11-19
- (一) 选题缘由11-12
- (二) 研究意义12-13
- 1. 理论意义12-13
- 2. 实践意义13
- (三) 文献综述13-16
- 1. 关于农民工的研究13-15
- 2. 关于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研究15-16
- 3. 关于岗位群培训的研究16
-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16-17
- 1. 研究思路16-17
- 2. 研究方法17
- (五) 研究的创新之处、重点与难点17-19
- 1. 研究的创新之处17-18
- 2. 研究重点18
- 3. 研究难点18-19
- 一、农民工概况19-24
- (一) 调查情况基本介绍19-20
- 1. 地点的选取19
- 2. 资料的收集19
- 3. 调查样本的总体情况19-20
- (二) 农民工概况20-24
- 1. 农民工概念20-21
- 2. 农民工生存境遇21-22
- 3. 农民工的学习需求、特点及培训现状22-24
- 二、农民工岗位与岗位群培训24-30
- (一) 概念界定24
- 1. 岗位概念24
- 2. 岗位群概念24
- (二) 岗位与岗位群的区别与联系24-26
- 1. 岗位培训24-25
- 2. 岗位群培训25-26
- (三) 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意义26-30
- 1. 促进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26-27
- 2. 适应产业发展变化的要求27-28
- 3. 将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人才资源优势28-29
- 4. 扩大农民工的就业面29-30
- 三、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特点30-37
- (一) 目标30-32
- 1. 内涵30
- 2. 实质30-31
- 3. 层次31-32
- (二) 课程32-34
- 1. 建立行业专家指导委员会32
- 2. 体现“群”的特点32-33
- 3. 反映职业的发展33-34
- 4. 充分考虑受训对象34
- (三) 方式及内容34-35
- 1. 方式34-35
- 2. 内容35
- (四) 培训模式35-37
- 1. 以学校为主导的协作型模式35-36
- 2. 以政府为主导的资源整合型模式36
- 3. 以企业为主导的岗前培训型模式36-37
- 四、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机制的构建37-49
- (一) 保障机制37-43
- 1. 经费保障37-38
- 2. 政策保障38-39
- 3. 人才保障39-40
- 4. 条件保障40-41
- 5. 质量保障41-43
- (二) 激励机制43-46
- 1. 政策激励43-44
- 2. 技能鉴定及就业准入策略44-45
- 3. 建立各类各层次各种形式的学习奖励制度45-46
- (三) 合作机制46-49
- 1. 培训机构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合作46-47
- 2. 培训机构与行业协会的合作47
- 3. 培训机构间的合作47
- 4. 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的合作47-48
- 5. 城乡合作48-49
- 五、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几点建议49-57
- (一) 加快立法,,规范农民工岗位群培训市场49-50
- 1. 加快培训法律体系的建立49
- 2. 完善法律内容49-50
- 3. 进行宏观预测和调控50
- (二) 强调培训观念的更新50-52
- 1. 市场化观念50-51
- 2. 质量观念51
- 3. 社适性观念51
- 4. 个适性观念51-52
- (三) 注重不同层次农民工群体的岗位群培训体系52-54
- 1. 一般岗位群培训52
- 2. 中等层次的岗位群培训52-53
- 3. 品牌岗位群培训项目53-54
- (四) 强调农民工岗位群培训的规范化54-57
- 1. 培训规范化54-55
- 2. 培训目标规格化55
- 3. 培训过程标准化55-57
- 参考文献57-59
- 附录一、农民工教育培训调查问卷59-63
- 附录二、农民工教育培训访谈提纲63-64
- 后记64-6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吴作富;农民二次社会化的社会结构性动力[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2 李培林;流动民工的社会网络和社会地位[J];社会学研究;1996年04期
3 唐灿,冯小双;“河南村”流动农民的分化[J];社会学研究;2000年04期
4 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项飚;“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J];社会学研究;1997年01期
5 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6 乔仁洁;于金翠;;对当前我国农民工培训的思考[J];职教论坛;2007年01期
7 韩秋黎;石伟平;王家祥;;农民工培训问题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7年03期
8 周大鸣;外来工与“二元社区”——珠江三角洲的考察[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本文关键词:农民工岗位群培训机制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4169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4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