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特殊教育论文 >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09 06:06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主体间性理论是西方传统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如今已经成为中西方哲学界的热门议题。其“主体——主体”的哲学思维方式对于我国现代家庭教育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它从性质上重新定义了主体的概念和范围,并由此引发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理念的革新,让我们从本质上重新认识了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应有的状态,而且又在具体教育方式方法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教育新主张,非常利于实现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的和谐与优化,培养人格健全、思维开阔、技能创新的新时代人才。由于主体间性理论其本身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弱点与不足,它把主体间性仅仅定义为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一种精神世界的交流和交往,并没有认识到主体间的这种精神性交往所必需的,作为基础而赖以存在的社会实践,与此同时也未能对“精神性交往”给予切实而中肯的描述和规定,所以这种思维的尽头难免可能会走向虚无主义、形而上学和相对主义。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对西方哲学批判继承的集大成的伟大理论,针对主体间性这种与生俱来的缺陷,提出了交往实践观这一唯物主义理论作为补充,很好地完善了这一理论。因此,我们应该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原则,将交往实践观与主体间性理论结合起来指导家庭教育研究。 家庭教育活动虽然是每个家庭内部的生活内容,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种培养人的实践活动。“其本质上就是一种交往实践,一种建立在人类物质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之上的,人与人之间的,特殊的交往实践”。1鉴于这种观点,本文结合诸多学者的研究成果,大略地了解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地分析了主体间性的概念,并对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主体间性的具体运用情况作了概述。并且在此基础上,努力将主体间性理论与家庭教育进行融合,首先,详细地阐述了主体间性理论的哲学内涵和在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情况;其次,分析了传统家庭教育的缺陷和现实中的困境,作为立论的内在依据,描述了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对现代家庭教育的新要求,作为立论的外在依据,体现出家庭教育发生主体间性转向的必然性;然后,阐述了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丰富内涵,包括主体间性家庭教育所蕴含的教育理念和实现路径;最后,本文将交往实践观与具体的家庭生活结合起来,阐明了交往实践在“日常生活”和“教育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突破传统家庭教育的研究视野、引进新的思维角度,建构新的家庭教育形态,使文章既有理论高度,又能为家庭教育的现实状态进行积极地指导,以实现该理论的实践价值。 诚然,交往实践作为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实现途径,其发展的道路漫长而曲折。但是从展望的实践效果和社会效应来看,只要我们不断地努力、探索、实践,理性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家庭教育观念,“亲子关系和谐,创新人才培养”的理想境界必定会实现。
【关键词】:主体间性 交往实践 家庭教育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
【学位授予单位】:江西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G78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9
  • 第一章 导论9-16
  • 1.1 选题的背景9
  • 1.2 选题的目的9-10
  • 1.3 研究现状10-13
  • 1.4 研究重点、主要创新点和难点13-14
  • 1.5 研究思路14-15
  • 1.6 研究方法15-16
  • 第二章 主体间性理论概述16-21
  • 2.1 主体间性理论的内涵16-18
  • 2.1.1 主体间性理论的兴起与演进16-17
  • 2.1.2 主体间性理论的涵义17-18
  • 2.2 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及相关启示18-21
  • 2.2.1 主体间性理论在教育领域的运用18-19
  • 2.2.2 主体间性理论对家庭教育研究的启示19-21
  • 第三章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必然性和可行性21-27
  • 3.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必然性21-23
  • 3.1.1 特权本位倾向对主体间性的异化21
  • 3.1.2 物化教育对主体间性的漠视21-22
  • 3.1.3 以人为本的必然趋势22-23
  • 3.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可行性23-27
  • 3.2.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特有的优越性23-25
  • 3.2.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能够消解传统家庭教育的弊端25-27
  • 第四章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内涵分析27-33
  • 4.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内涵27-28
  • 4.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介绍28-29
  • 4.2.1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28
  • 4.2.2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主体之间的关系28-29
  • 4.3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理念29-31
  • 4.3.1 树立以人为本、回归生活的教育目标29-30
  • 4.3.2 建构交往、对话的教育方式30
  • 4.3.3 构建主体间性视野下的多元评价体系30-31
  • 4.4 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的实现路径——交往实践31-33
  • 第五章:交往实践在主体间性家庭教育中的具体实施33-39
  • 5.1 “日常生活”中的交往实践33-36
  • 5.1.1 “日常生活”的特点33-34
  • 5.1.2 交往实践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34-36
  • 5.2 “教育活动”中的交往实践36-39
  • 5.2.1 “教育活动”的特点36-37
  • 5.2.2 交往实践在“教育活动”中的应用37-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致谢42-43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4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衣俊卿;关于现代化的文化哲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2 苏静;论课程观的主体间性转向[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年04期

3 宋军;;浅析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赵丽萍;;后喻文化时代教师权威论[J];高教探索;2009年05期

5 邱莉丽;;刍议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2期

6 闫艳;;论交往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意义[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9期

7 冯建军;;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8 高懿德;社会交往的“约”模式刍论[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徐涛;;我国近五年来主体间性教育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科学;2006年08期

10 高鸿;;现代西方哲学主体间性理论及其困境[J];教学与研究;2006年12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伟;交往实践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赵智;论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蕴和实现路径[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2 司媛媛;高校主体间性德育探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宋军;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析[D];贵州大学;2009年


  本文关键词:主体间性家庭教育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5194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35194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055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