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陆读书方法之争
本文关键词:浅析朱陆读书方法之争
【摘要】:南宋时代的朱熹、陆九渊分别是道学中理学和心学的重要代表人物,由于他们哲学观点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导致二人的思想在诸多方面存在分歧,因此产生了影响久远的朱陆之争。朱熹、陆九渊二人在读书方法上均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二人在读书方法上的相同与不同之处。
【作者单位】: 南昌大学;
【关键词】: 朱熹 陆九渊 读书方法
【分类号】:G792
【正文快照】: 朱熹(1130-1200年)是南宋时代理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从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出发,提出“性即理”,人是“天理”的体现,“理”是客观存在的,他将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天命之性”禀受“天理”而成,浑厚至善,完美无缺,“气质之性”禀受“理”与“气”,有善有恶。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曾文光;朱陆治学思想比较分析[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胡勇;顿渐之争与朱陆之辩[D];中南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晓明;;诗如春风浩荡——朱熹《春日》赏析[J];小学生之友(高版);2010年03期
2 余远环;;5%的差别[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0年09期
3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圣锋;;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新解——以读者为中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陶有浩;;论朱熹的社会治理思想[J];求索;2010年01期
6 莫山洪;;论朱熹对柳宗元文章的接受及其对后世的影响[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7 李圣锋;;朱熹经典诠释方法新解——从义理出发[J];柳州师专学报;2010年01期
8 罗高强;;论《大学》纲目之诠释——兼论朱王诠释之得失[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田智忠;;从朱子的“已发未发说”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J];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李圣锋;;朱熹经典诠释方法形成原因初探[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秋花;;掌握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2 窦步云;;课堂,永远为学生而选择[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3 ;如何促进农村学生的课外阅读[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山西卷)[C];2010年
4 颜成彪;;建阳民间美术浅谈[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年
5 郑滋斌;;朱熹对《诗经》二《南》的意见检说[A];诗经研究丛刊(第十八辑)[C];2010年
6 杨国安;;朱熹《考异》与韩集的近世化[A];2010年中国文学传播与接受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中国古代文学部分)[C];2010年
7 陈明娥;;朱熹文献口语词类聚与词语考释[A];中国训诂学研究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8 王晓昕;;论“知行合一,协力争先”[A];贵阳市经济社会文化大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C];2010年
9 尹仁淑;;《小学的成立和其政治论:以中国和朝鲜的比较为主》[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10 王铭;;中古以降丧葬礼制的下移:以方相、汱头使用等级为例[A];社会·经济·观念史视野中的古代中国 国际青年学术会议暨第二届清华青年史学论坛论文集中[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王洪波;朱杰人:难以忘怀的一年[N];中华读书报;2011年
2 本报记者 李及肃;在春天来临的时候[N];辽源日报;2011年
3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宋志明;为叶适“事学”正名[N];光明日报;2011年
4 李国柱 杨思浩;延平书院何日能复建[N];闽北日报;2011年
5 古田记者站 李国镔;古田翠屏湖被评为AAA级旅游景区[N];闽东日报;2011年
6 陈壁生 黄朴民;回到中国自身的学术传统[N];中华读书报;2011年
7 ;2010年度南平市十大新闻[N];闽北日报;2011年
8 记者 孟黎;先哲足迹 文化沃土[N];金融时报;2010年
9 蓝波;朱熹的读书方法[N];学习时报;2010年
10 史宇 欧秀芬;朱熹邮票设计座谈会召开[N];三明日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希福;三教本心[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2 解颉理;《中庸》诠释史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吴志翔;朱熹理学的美学意蕴[D];武汉大学;2010年
4 王建宏;王阳明思想再评价[D];西北大学;2009年
5 张建民;宋代《尚书》学研究[D];西北大学;2009年
6 杨泽树;闲先圣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陈四光;德性之知[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宏颖;中国古代思想史上的荣辱观[D];南开大学;2009年
9 刘立松;宋代学校伦理道德教育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10 马丽丽;王应麟学术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音;《诗经》文学研究的传承与创新[D];北京大学;2010年
2 王颖;王若虚《论语辩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3 任波;罗钦顺心理学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浩波;颜元反理学实学思想探微[D];西南大学;2010年
5 罗骥;对王阳明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解读[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亮;刘宗周易学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7 邹真珍;良知视域下儒家理想人格说的转型——王阳明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李春易;阳明心学与佛禅[D];吉林大学;2010年
9 魏伟;宋代荒政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10 王玉伟;论黄宗羲的史学思想及其实践[D];山东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173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tsjy/9173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