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质人格调节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追踪研究
本文选题:青少年 切入点:神经质人格 出处:《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探讨神经质人格对青少年应激与抑郁症状的调节作用。采用自评的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和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618名在校高中生进行了首次测查,随后每隔3个月对被试的抑郁症状和生活事件进行追踪测查,追踪时间为期一年,结果发现:与低神经质青少年相比,随着生活事件应激水平的升高,高神经质青少年的抑郁躯体症状与心理症状增长速度更快。结论:神经质人格在青少年生活事件应激和抑郁症状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Abstract]: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neurotic personality on stress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in adolescents. The freshman Personality Questions-Neuroticism scale and Adolescent Life events scale were used to measure 618 high school student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then every three months, the depression symptoms and life events of the subjects were tracked for a period of one year.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mpared with the low neurotic adolescents, with the increase of life events stress level, Conclusion: neurotic personality plays a regulating role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ife event stress and depression in adolescents.
【作者单位】: 湖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师范学院;
【基金】: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2B063)的资助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崔红,王登峰;西方"大五"人格结构模型的建立和适用性分析[J];心理科学;2004年03期
2 姚树桥;罗英姿;杨娟;王湘;朱熊兆;;大学生神经质人格对抑郁症状的影响:一年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5期
3 姚若松;梁乐瑶;;大五人格量表简化版(NEO-FFI)在大学生人群的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宇发;;浅论语文教育与人格培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2期
2 赵佳宾;孟凡平;;中西方心理测评融合比较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3 齐永芹;韩光辉;邓凡茂;;高校思政教师职业自我概念因素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4 王宇中;李英;郭娜;;用西方人格词汇资料对中国人格结构进行评定结果的初步分析[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彭永东;青少年自我同一性达成的途径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6 艾娟;;《老无所依》的另一种解读——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影片《老无所依》[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卓丽芳;;疏于治国 慵于齐家——唐中宗的人格分析[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1年10期
8 邱天龙;;高校贫困生健康人格的构建[J];安顺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9 杜菊;刘红;;人格导入刑法研究[J];保定学院学报;2011年05期
10 倪海;王明涛;;高校心理咨询网站建设初探——基于B/S模式的网站设计与实现[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马瑜;;网络社交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A];农业职业教育改革创新与发展——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2 柳恒超;;恐怖主义根源的心理学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3 谢广田;戴丽敏;应晓玲;;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社会性背景与其人格障碍形成的相关性的调查与研究[A];“关注省情民意、促进社会和谐”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9年
4 陈志军;李鹏程;;双重人格视角下的领导模式探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行为与人力资源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津;叙事方式对于人格发展的作用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梅祖蓉;历史,文化与人格[D];武汉大学;2010年
3 李洪波;矿难后矿工创伤后应激障碍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邵二辉;西南少数民族和谐人格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袁宏;时间性前瞻记忆的认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景银辉;“文革”后中国小说中的创伤性童年书写[D];上海大学;2010年
8 吴文峰;儿童抑郁症状应激—认知易感模型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9 赵翠兰;精神追寻:农民工子女的语言与自我认同[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项贤林;我国部分高校大学生参与电子竞技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贺蕾;基层公务员独立型行政人格的建构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郑书娴;一般能力倾向成套测验(GATB)在大学生中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刘蓓;连云港市中专生学习倦怠现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陈玲玲;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学德育过程中的功能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6 姚玉红;阅读教学塑造中职生健康人格的方法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杨薛雯;“90后”与“80后”大学生人格特质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邓楠楠;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卑感和成就动机之间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白云莉;90后大学生财富观[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崔红,王登峰;中国人人格结构的确认与形容词评定结果[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2 郭锐;肖晶;杨晓来;朱熊兆;姚树桥;;学生日常社会和学业事件量表中文版在大学生应用中的信度、效度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年07期
3 吴泽俊;张洪波;许娟;王君;王坚杰;;女大学生焦虑、抑郁与人格特征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年03期
4 王登峰,崔红;中国人人格量表(QZPS)的编制过程与初步结果[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5 王登峰,方林,,左衍涛;中国人人格的词汇研究[J];心理学报;1995年04期
6 毛晋平;何炎芬;;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学习适应性的关系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8年02期
7 李彩娜;周伟;;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五因素人格间关系的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9年01期
8 刘贤臣,唐茂芹,陈琨,胡蕾,王爱祯;SDS和CES-D对大学生抑郁症状评定结果的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5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绪翠;;他抑郁他自杀[J];科学养生;2011年03期
2 吴善玉;赵红姬;;大学生生活应激与抑郁症状、自杀意念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年15期
3 李芬,韩蓁,王凤琴,崔丽侠,张明慧,金辉;产后抑郁症状与产时相关因素的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4 王乘;淮南煤矿工伤截瘫患者的抑郁症状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年05期
5 本刊编辑部;安子;;当心!女性抑郁靠近你[J];女性天地;2006年08期
6 巧丽;罗慧兰;;帮他驱散抑郁愁云[J];中国保健营养;2009年01期
7 陈谦;;对抗抑郁,明星好榜样[J];祝你幸福(午后);2008年02期
8 焦丽;;抑郁症的认知理论[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1993年02期
9 骆宏,马剑虹;大学生抑郁症状、问题解决能力与压力感知的关系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4年04期
10 张燕;;成人依恋与抑郁的相关研究综述[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8年2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时勘;王筱璐;;工作场所中员工抑郁症状的综合评估与诊断[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2 李亚飞;禹风琴;彭树英;;万拉法新对不同诊断抑郁症状的疗效观察[A];中国大陆妇女危机干预的伦理、法律和社会问题专家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郭力平;;焦虑、抑郁症状个体的社会认知特点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4 谢言梅;;一般自我效能感及其背景因素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汪涛;冯正直;;抑郁症状大学生指向遗忘特点及ERP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王健;张大均;;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高隽;钱铭怡;邓晶;;震后青少年创伤症状与抑郁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刘楚芬;;贫困山区初中生焦虑、抑郁水平与父母教养方式的关系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陈立新;;北京市城市丧偶老人抑郁症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A];2008学术前沿论坛·科学发展:社会秩序与价值建构——纪念改革开放30年论文集(上卷)[C];2008年
10 秦萍;张勇;;贫困大学生抑郁症状与血浆皮质醇、认知倾向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京徽;我国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 专家说父母影响是主要原因[N];中国妇女报;2004年
2 王冠瑛;抑郁症困扰多少“正常人”[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3 张朝明;浅析抑郁症罪犯心理及矫治[N];云南经济日报;2007年
4 王凤英;摆脱抑郁要对症[N];医药养生保健报;2006年
5 文东;帮助被“抑郁”侵袭的孩子[N];天津教育报;2008年
6 陈燕琳;同是抑郁 表现各异[N];健康报;2004年
7 记者 栾翔;智利部分被困矿工:出现精神抑郁症状[N];新华每日电讯;2010年
8 罗照春;母亲患了抑郁症祸及孩子怎么办[N];湖北科技报;2005年
9 记者 郑石隐 实习生 张送萍;抑郁症反思录:一个公务员的非正常死亡[N];第一财经日报;2011年
10 朱文娟;切勿忽视大学生抑郁症状[N];威海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君;高中生自杀意念的易感性—应激模型:多时段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2 凌宇;青少年抑郁症状的易感性—应激模型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3 肖晶;大学生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型实证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杨会芹;中国湖南省城乡高中生抑郁易感因素及预测模型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6 章晨晨;青少年内化性问题及外化性问题危险因素的追踪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7 卢国华;坚韧人格与应激、心身反应的关系[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8 薛云珍;认知偏差与抑郁症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9 徐华春;中国人抑郁易感人格的初步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10 金一波;抑郁个体情绪认知机制及干预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莉;童年中期受欺负、抑郁与学业成就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春莉;合理情绪疗法对提高患者自我概念的随机对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3 熊会;重读弗洛伊德抑郁症理论[D];四川大学;2006年
4 王健;抑郁症状大学生攻击性特点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5 刘西芳;抑郁症患者应对方式与家庭环境的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8年
6 郭托娅;心理剧治疗对服刑人员抑郁症状影响的现场实验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芦炎;初中生抑郁症状与依恋、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张淑芳;抑郁症患者掩饰与防御的相关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周巧;音乐审美欣赏对大学生抑郁症状影响的实验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10 何晓飞;大学生情绪调节、自动思维和抑郁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56488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648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