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当代德性——痛苦、烦恼、愤怒与快乐辩证法
本文选题:教育 切入点:知识 出处:《上海教育科研》2013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专业化"造就的是职业,不是精神,真正的教育是历史的通透,是辩证法。真正的学校道德教育应该是:雪花有火花的光芒,寂静有音乐的韵律,悲哀是至乐,红色有蓝色的智慧,柔弱是刚健,躁动是安详,叫嚣扰攘是自由伸张自我,愤怒是境界,十字街头是彼岸世界。
[Abstract]:Education "specialization" is a profession, not a spirit. A true education is historical clarity and dialectics. The true school moral education should be: snowflakes have sparks, silence has the rhythm of music, and sorrow is music. Red has the wisdom of blue, weakness is vigor, restlessness is tranquility, bustle is free to stretch self, anger is realm, cross street is the other side of the world.
【作者单位】: 福建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峰;试论我国诚实信用原则的道德基础——从身份到契约的转变[J];河北法学;2005年04期
2 李醒民;;科学家对社会的道德责任[J];河池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3 戴建平;;利奥塔对现代科学的误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4 王萌;;科学的社会文化属性刍议——兼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J];黑河学刊;2010年10期
5 尉天骄;;当代中国水利事业的新面貌——新中国水文化精神研究之一[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6 刘振天,杨雅文;重建教学与人类知识史的结合——创新目标下的高校教科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03期
7 李金奇,冯向东;学科规训与大学学科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5年09期
8 杨春梅;;英国新大学课程改革与发展——苏塞克斯大学个案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12期
9 徐燕;;大学语文教学现实性功能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年03期
10 罗小青;;科学与人文的融合:立足于实践哲学回归生活世界[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2 郭飞;;大众媒体对学术过程的影响机制研究——比较两种文化与科学大战[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3 陈建斌;谭望;;行政人格与构建服务型政府的关系研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洪席;过程课程观的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何青志;隐含作者的多维阐释[D];吉林大学;2011年
6 梁海;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技术观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吴文清;两周中原与楚文化视野下的器物工艺比较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8 于景莲;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研究(1912-1937)[D];山东大学;2011年
9 王洪兰;科学主义与教育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10 李福华;高等学校学生主体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世伟;论海子的悲剧意识[D];景德镇陶瓷学院;2011年
2 肖磊;科学课程中的科学史:超越辉格主义[D];西南大学;2011年
3 陈佳芝;中外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研究(1988-2010)[D];暨南大学;2011年
4 姬会娟;我国高中英语课程设计的文化性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鑫;科学知识不确定性问题及其当代启示[D];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刘光涛;学校文化领导:一所中学的个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7 焦红新;天津大学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念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8 熊磊;大学学科生态系统及其建设策略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1年
9 陈晓东;徐迟科技报告文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何旭明;科学与人文[D];中南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科学论坛;2001年11期
2 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J];教育;2009年10期
3 ;园丁语录[J];中文自修;1999年02期
4 肖川;;教育与启蒙[J];青年教师;2006年03期
5 王冀生;通识为本 专识为末[J];教育发展研究;2002年03期
6 鲁洁;通识教育与人格陶冶[J];教育研究;1997年04期
7 陈诚;;浅谈教育游戏评价[J];科教新报(教育科研);2010年14期
8 董玲;;无私奉献 勤勉耕耘[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6期
9 赵玮璋;;追问几个教育困惑[J];教育革新;2005年05期
10 夏宏;;苏格拉底哲学教育观的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吉云;;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A];农业教育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云南省农业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2 朱倩云;;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3 温晋芳;;教育——为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奠基[A];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全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1999年
4 朱光葳;;以德治国 教育为先[A];02’中国北海《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徐卫红;;黑格尔国家神话中的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王蕾;姜乾金;何金彩;吴兰花;陈莉;陈立翰;;大学生人格类型和学习自我效能的相关性研究[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7 朱东;田丽;;教育要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A];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宋玉华;;教育对知识经济提出挑战所面临的新课题[A];跨世纪园丁工程论丛[C];2000年
9 刘新民;;教育应当成为上海的支柱产业[A];2002中国未来与发展研究报告[C];2002年
10 荣丽;;浅谈新课改下的个性教育与人性教育[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英语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翟帆;心理健康教育亟待“专业化”[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王瑞清;班主任需要专业化[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3 本报记者 小岩;校园高速公路上的知识精灵[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4 柳海民 李伟言;析知识、能力、素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张贵勇;人人都应有一份敬畏人文之心[N];中国教育报;2009年
6 全国政协常委 金开诚;读书与知识的使用[N];中国教育报;2002年
7 山西大学 王喜旺;确立教育研究的四个通识[N];发展导报;2002年
8 朱效成;知识是创新的基础 方法是能力的桥梁[N];中国妇女报;2001年
9 江苏省通州市农业综合技术学校 吴铁峰;创新教育基于对知识的合理疏导[N];江苏经济报;2001年
10 檀传宝;专业化:强化德育实效的关键[N];中国教育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么加利;走向复杂:教育视角的转换[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2 王延文;教师专业化的系统分析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3 王胜利;教育与中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D];天津师范大学;2003年
4 赵健;学习共同体[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邓友超;论教育的理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6 郑春光;博弈、知识与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7 赵会可;共和国教育财政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8 曹永国;自然与自由[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9 吴航;游戏与教育——兼论教育的游戏性[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10 姜国钧;教育盛衰论[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贺轶玲;友爱:来自德性的声音[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冯静;网络教学中教师评价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周连;关于鄂西农村“留守学生”教育与管理的调查与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旭;南非《2005课程》改革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年
5 张奇勇;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6 邝红军;教育辩证法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7 仝太景;中国转型期社会分层与教育的互动关系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5年
8 谢善梅;论人类理解的本质及与教育的关系[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9 方梅;学校反毒品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10 秦熠;承先与启后[D];安徽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5699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6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