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潮的演进及其困境初探——基于三种教育观的比较研究
本文选题:教育思潮 切入点:传统教育观 出处:《高教发展与评估》2013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教育思潮与社会思潮具有紧密的联系,并一直处于演进的过程之中。自19世纪以来,现代性使得教育思潮的演进经历了传统、现代与后现代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在实际发展中并不是截然分立的。透过现代性视角,通过对传统教育观、现代教育观和后现代教育观三种教育思潮进行比较,可以发现教育思潮的演进过程,并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遭遇的困境。现代性是教育思潮演进的主要影响因素,现代性使得教育思潮的演进呈现开放、相对、多元的特点,同时由于教育思潮的现代性摄入,使得教育的目的和意义、内容和方法等出现反现代性,这使得教育思潮在演进过程中遭遇现代性自反性的困境。
[Abstract]:Since 19th century, modernity has made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 go through three processes: tradition, modern and postmodernism. These three processes are not separated from each other in actu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odernity, we can find out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thoughts through the comparison of three educational trends: traditional, modern and postmodern. Modernity is the main influencing factor of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Modernity makes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open, relative and pluralistic, and at the same time, due to the intake of modernity in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modernity makes the evolution of educational ideological trend open, relative and pluralistic. Th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contents and methods of education appear anti-modernity, which makes the educational trend of thought encounter the dilemma of modernity reflexivity in the process of evolution.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大学外语部;
【基金】:2012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2JYB010) 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指导项目(2011SJS880005)
【分类号】:G4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余凯,徐辉;后现代主义与当代教育思潮引论[J];比较教育研究;1997年06期
2 陆小兵;王文军;;现代教育与公民社会的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国菊;;工商管理教育的昨天与今天[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2 黄国菊;EMBA教育中CBE模式的借鉴[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3 陈克军;;合同债权性质研究[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4 沈学习;张清湘;;生命价值的回归·历史文明的反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5 李琪;;试论吉登斯的现代性思想[J];安徽农学通报;2008年08期
6 余吉生;论网络时代高校毕业生思想工作的着眼点[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7 姚其煌;李小兰;;知行合一:高校学生突发性事件的预防逻辑[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李海涛;陈泉;姚兆余;;农村居民就医过程中的信任机制研究——基于江苏省南通市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3期
9 王智杰;左停;;风险社会下市场经济及农户生计困境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10 阮成武;;中国教师现代化的路径选择[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段从学;;《同情》:一种被忽略的现代性体验[A];“辛亥百年与四川小说创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当代文坛》2011年增刊)[C];2011年
2 刘虹利;孟繁华;;感悟与发现——李一清的“乡村中国”[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下)[C];2012年
3 吴有能;;当代台湾人间佛教全球化论述的一个侧面[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窦亚平;;从全球化理论看太虚法师佛教改革[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赵文龙;王夏峥;;社会信任与社会交往的研究初探——基于“2009年社会网络与求职过程调查”西安数据分析[A];陕西省社会学会(2010)学术年会——“关—天经济区社会建设与社会工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6 贾海薇;;论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政府治理变革的制度创新——基于广东探索的思考[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7 张扬金;;交汇口处的权力异化与矫正——城市化进程中过渡型社区区务人员腐败透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杨秀香;;幸福与信任的重建——信任价值的当代生活视角[A];“人文奥运与和谐社会”论坛文集[C];2006年
9 董正华;;全球化:歧义纷沓的解说与真实的历史进程[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文化共存下的记忆与遗忘”历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10 潘懋元;陈兴德;;依附、借鉴、创新?——中国高等教育学科建设之路[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国际视野中的教育与人类发展”教育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康德强;传统体育养生的文化哲学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张广才;大河家镇周家村家庭经济调查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戴均;当代中国转型社会的政治认同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夏桂平;基于现代性理念的岭南建筑适应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灿仕;高校学生突发事件预警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李园;信息化时代教育技术人文精神的缺失与重构[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高路;独立学院大学生生涯规划教育体系本土化构建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冯婧雅;风险社会视角下的中国法律治理[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申腾;日常政治视野下中国城市社区业主维权行动探析:基于HB社区的个案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7 王军;城市社区主体互动困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8 刘电光;技术风险评估中的观念冲突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凌;现代社会的困境与救赎[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黄济;;对“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都应实事求是[J];教育理论与实践;1985年02期
2 马剑银;;从生活世界到公共领域:哈贝马斯公民社会理论的话语基础[J];中国非营利评论;2011年01期
3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的对话[J];社会学研究;2010年05期
4 喻幼铭;简析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分野[J];武汉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1期
5 成有信;;现代教育的特点及其本质[J];中国社会科学;198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卢旭;教育的现代性解读[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汉麟;李贤智;;当代西方教育思潮的主要特征与发展趋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武兵;;西方新自由主义教育思潮评析[J];华章;2010年16期
3 赵叶珠;近代中国女子教育思潮的演进及评析[J];有色金属高教研究;1999年05期
4 向丽;美国进步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启示[J];教学与管理;2005年12期
5 陈秀玲;;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6 陈洁;;评《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教育思潮》[J];成功(教育);2007年03期
7 陈岚;;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教育改革的启示[J];文学教育(中);2010年03期
8 苏英;;论“五四”运动时期教育的革新[J];考试(教研);2010年11期
9 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下)[J];校长阅刊;2005年04期
10 郭齐家;“五四”新文化教育思潮的回顾与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198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孔炽;;明治前期的日本两大教育思潮[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2 张礼永;;重新认识葛雷制[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7)——外国教育政策与制度改革史研究[C];2009年
3 陈学恂;;《中华民国教育史》序[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0)——中华民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4 王天一;;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上)[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5 周可桢;;五四新文化运动与中国教育新趋向[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刘兹梅;;从“生活教育”到“素质教育”是历史的必然[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宋荐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的渊源和基础[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8 王伦信;;台湾地区的中国教育史研究概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王天一;;试论西方教育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意义(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婧雯;中外教育思潮的碰撞与融合[N];中国教育报;2010年
2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刘升芳;一部高屋建瓴之作[N];天津教育报;2007年
3 陈木兰;西方教育思想:可以反复燃烧的能源[N];中国教育报;2007年
4 顾明远;充满激情的教育诗[N];人民日报;2008年
5 顾明远;学习化时代的全民教育[N];光明日报;2001年
6 ;终身教育与社会进步[N];光明日报;2002年
7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 石中英;被长期轻描淡写的一种智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8 江芸涵;“生命教育”登陆四川[N];四川日报;2006年
9 余海波;美国中小学教师的多元文化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0年
10 高华程;终身教育:保护学习权[N];中国教育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万琼华;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D];湖南大学;2007年
2 侯威;要素主义教育理论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3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4 张东海;全人教育思潮与高等教育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关松林;杜威教育思想在日本[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8 刘来兵;什么是教育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喻永庆;《中华教育界》与民国时期教育改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尚武;中国无政府主义教育思潮及流派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3年
2 马福兴;教师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心理惩罚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3 王浩权;教育经济主义思潮探析[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4 王燕;西方教育史上主知主义和主意主义教育思潮之比较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5 谢广山;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学校教育内容的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6 叶海燕;维新时期女子教育思潮及实践[D];湖南大学;2009年
7 李姗姗;论新要素主义教育思潮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俊英;发现世界和发现人[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9 潘新民;我国“新课改理念”的后现代主义倾向评析[D];西南大学;2007年
10 张霞;爱伦·凯教育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835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5835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