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教育:打破教育与战争的隐性结盟
本文选题:和平教育 切入点:冲突化解教育 出处:《教育学报》2013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和平具有普世价值。教育是通向和平的重要途径。然而,不容乐观的是,在中国学校教育中和平的主题并不彰显,教育与战争之间的隐性结盟还没有引起研究者充分的重视。暴力商业化和暴力娱乐化驱使大众传媒中暴力泛滥。和平教育的核心部分是防止战争和暴力的教育,中国和平教育包括人权教育、发展教育、生态环保教育、多元文化相互理解的教育等多个主题。倡导和平教育要求改变教育范式,反思和警惕现行学校教育中竞争主导、国家利益主导、人类中心主义主导的范式;从具体实施手段来看,冲突化解教育、性别敏感教育、文化敏感性教育等是学校和平教育的有效手段。
[Abstract]:Peace has universal value.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eace. However, it is not optimistic that the theme of peace in Chinese school education is not apparent. The implicit alliance between education and war has not attracted sufficient attention from researchers. The commercialization and entertainment of violence drive violence in the mass media. The core of peace education is education to prevent war and violence. Peace education in China includes human rights education, development education, eco-environmental education, and education of multicultural mutual understanding. Advocating peace education requires changing the educational paradigm and reflecting on and vigilance against competition in the current school education.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oncrete implementation means, conflict resolution education, gender sensitive education and cultural sensitivity education are the effective means of school peace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美国马里兰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201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12JZD002)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赵澜涛;;中国电影中的暴力唯美化[J];电影评介;2010年06期
2 王正青;杨思帆;;冲突时代的和平教育:国外学者的研究综述[J];外国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俊波;学校和平教育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梁结玲;;《导火线》的暴力美学[J];电影文学;2007年17期
2 张凤琼;;张艺谋电影的唯美倾向——评《十面埋伏》[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3 李红霞;金仕霞;;唯美主义的现代中国气派[J];名作欣赏;2009年23期
4 周夏莹;;缱绻于电影的唯美[J];宁德师专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姜振远;毕高超;;从英雄片看吴宇森的“暴力美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6 司慧;;浅论电影“暴力美学”的美学功能[J];新学术;2007年02期
7 谷青;;电影中的暴力美学[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志中;人权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9年08期
2 王光贤;;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在人权教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王四新;;应重视传播媒介在高校人权教育中的应用[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4 周伟;高校法学院系人权教育的几个问题[J];学术研究;2002年10期
5 刘士平;张昊;;高校人权教育性质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6 周伟;高等学校人权教育与开设人权法课程[J];法商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5期
7 何志鹏;;论高校人权教育中的四对关系[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8 白桂梅;;浅谈中国高校的人权教育[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张军;;人权的“敏感”与“不敏感”——对我国人权教育的思考[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陈佑武;;论国家人权行动计划之人权教育[J];学术界;2010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叶齐华;;精神家庭暴力中社会性别问题与思考——实证调查中国夫妻间使用/经历嘲笑行为情况[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刘冉冉;;浅析家庭冷暴力及其对策[A];当代法学论坛(二○一○年第2辑)[C];2010年
3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许菡若;;刍议我国家庭冷暴力的现状、特点及其危害性[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卢材珍;;家庭暴力现象探微[A];婚姻·家庭·老人论文集[C];1994年
6 叶齐华;;家庭暴力中的社会性别问题影响中国女性的发展[A];2009年中国社会学年会“中国社会变迁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李燕霞;罗宁;;从女同和女双家暴现状调查看性别和性向歧视[A];全国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防治工作经验交流暨《朋友》项目十周年庆典与贝利—马丁奖颁奖大会文集[C];2008年
8 王行娟;;对家暴施暴者进行教育的心理学基础[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9 孙苑芳;孙越隆;;关于家庭暴力的社会学思考——贵阳市个案研究[A];贵州省社会学学会“民族、区域、社会发展研讨会”暨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刘金桥;;216例家庭暴力受伤妇女伤情鉴定分析[A];江苏省法院系统第七届法庭科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于怀清;抵制家庭暴力“和谐家庭”专项基金在京设立[N];中国妇女报;2010年
2 记者 王永钦;经济独立有利于减少家庭暴力[N];中国妇女报;2005年
3 刘小枫;家庭暴力何日不再[N];人民代表报;2004年
4 乔钟;旅西华人家庭暴力增多[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
5 盛晓艳;如何预防对儿童的家庭暴力[N];江苏法制报;2008年
6 ;宁波市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条例[N];宁波日报;2008年
7 王海鹰 孙飞;应对家庭暴力需要多部门合力[N];中国社会报;2009年
8 黄相钰;预防和制止家庭暴力我们该做些什么[N];中国社会报;2009年
9 谭彦叙 吴丽霜;本溪成立家庭暴力预警协调处置中心[N];人民公安报;2009年
10 王丽玲 练红宁;南京市成立家庭暴力庇护中心[N];中国社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正青;当代学校和平教育目标设计与实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2 罗杰;家庭暴力立法与实践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2年
3 柳娜;家庭暴力中严重躯体施暴行为的代际传袭:从心理—社会—精神病理—遗传学角度探讨[D];中南大学;2011年
4 周小李;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教育传统及其超越[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张勇;孕期家庭暴力与孕妇心理、产后抑郁、新生儿神经生化及遗传—环境交互作用对婴儿认知行为的影响[D];中南大学;2008年
6 邢红枚;家庭暴力受虐妇女杀夫犯罪问题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
7 秦志远;论基于性别的家庭暴力的民法规制[D];西南政法大学;2009年
8 郝军启;1980年代小说的家庭伦理叙事[D];吉林大学;2009年
9 黄宇;婚姻家庭法之女性主义分析[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10 王向贤;亲密关系中的暴力[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洁;关于甘肃省张掖市家庭暴力现象的调查报告[D];兰州大学;2010年
2 徐健;公权力介入家庭暴力法律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3 丁彦;论家庭暴力犯罪[D];湖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闫晗;家庭暴力行政执法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冬然;自我认知和社会支持[D];复旦大学;2010年
6 纪明希(Michelle Jackson);赋权女性[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杨艳芹;我国家庭冷暴力法律救助措施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8 计鲁昆;论家庭暴力与防治对策[D];中国政法大学;2004年
9 胡杰;论广西壮族习惯法在家庭暴力中的适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王玲;家庭暴力的界定与法律防控[D];厦门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630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3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