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告别夏楚二物:中国教育废除体罚的百年努力及论争

发布时间:2018-04-02 10:11

  本文选题:传统教育 切入点:朴作教刑 出处:《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摘要】:"朴作教刑"是中国先民提出的,尔后成为教育上的一种指导思想;汉儒又从实践中总结出"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经验;宋儒再提出"教不严、师之惰"的绝对论调,经过历代的传诵,以至于传统教育离不开体罚,似乎无体罚则无教育,不知误导了多少家长,害苦了多少儿童。这一切到了清末兴学,才有些许改观,此后民国,进而共和国,民主教育的实施使其越发消退。从"倚重"到"怀疑",从"收威"到"示威",从"可施"到"不得",是体罚与中国教育这百年来变化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它的所指也在不断扩大,证明人们观念的不断进步。简而言之,这一路走来步履有点蹒跚,颇为不易。
[Abstract]:"Park as a teacher of punishment" was put forward by Chinese ancestors and later became a guiding ideology in education; the Han Confucianism summed up the experience of "Xia Chu two things, to gain their power" from practice; and Song Confucianism again put forward the absolute argument that "teaching is not strict and teachers are lazy." After successive generations of recitation, so that traditional education can not be separated from corporal punishment, it seems that without corporal punishment, there is no education, I do not know how many parents misled, hurt how many children. All this until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o start school, only a little change, since then the Republic of China, and then the Republic, The implementation of democratic education has made it more and more subdued. From "relying heavily" to "doubt", from "gaining prestige" to "demonstrating", from "can be applied" to "not being allowed"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 of corporal punishment and the changes in Chinese education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On the other hand, What it means is also expanding, testifying to the constant progress of people's ideas. In short, it's a bit of a stumble and not easy to walk along the way.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青年课题“中国师道之研究”[COA120173]
【分类号】:G40-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檀传宝;论惩罚的教育意义及其实现[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柳芳;;《洛阳伽蓝记》中的女性形象论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1期

2 周颖;;漫说三国人物之“怒”[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3 王寒冬;;《国语》“记言体”辨[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王敏;;试析《九章》的抒情性及艺术手法[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2期

5 叶艳明;;外儒内道——从社会意识的建立看汉赋的隐性特征[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1期

6 李尚明;;新旧行为主义论“惩罚”[J];安康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7 陈波;;人类教育终生化与陶行知的终生教育思想[J];爱满天下;2003年02期

8 邵敏;;明代话本小说对僧人金钱欲的批判——以《王渔翁舍镜崇三宝白水僧盗物丧双生》为中心的解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金仁义;;简论张须《通鉴学》的学术成就[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1期

10 金荣权;;周代钟离国综考[J];蚌埠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刘福森;;劝学所与私塾改良[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熊贤君;;私塾教学方法的现代价值[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3 杨绪敏;;论明清时期《史通》的流传、整理和研究[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4 胡喜云;;魏晋南北朝皇朝史书编纂“序例”研究[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栋;神话与历史:大禹传说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4 林建华;论朱熹教育思想体系的生成与建构[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华;孟子与汉代《诗经》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张志刚;语文教育文化传播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常昭;六朝琅邪颜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秀敏;建安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田夏彪;文化认同视域下大理白族教育互补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欧洋;六朝骈文的兴盛与形式美学的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洁丽;学校教育惩戒权的国际比较[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盖业明;《史记》“太史公曰”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陈轶欧;八旗满洲官宦世家探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7 邓颢;娱乐化浪潮下的湖南卫视娱乐节目探析[D];湘潭大学;2009年

8 缪海娟;关于小学教师惩戒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李怡;论教育惩罚在高校中的合理使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婷;中学语文生成性阅读教学中生成性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小虎;;论陶行知创造教育的思想体系[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2 蔡春;易凌云;;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3 李镇西;民主教育的特征(一)[J];天津教育;2005年11期

4 史保生;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年06期

5 李镇西;;《民主教育论》连载二 民主教育的内涵[J];教育科学论坛;2003年08期

6 王芳;二战后日本民主教育制度的建立与演变[J];日本问题研究;2004年03期

7 杨庆轩;;莫让民主教育形式化[J];河北教育(综合版);2009年03期

8 张永年;;加强对中学生的民主教育[J];思想政治课教学;1988年07期

9 李镇西;民主教育与语文素质教育——实践陶行知民主教育思想的体会[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10 北野;;教育和教养是两回事[J];教师博览;2002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建军;;论中国现代教育的产生与确立[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黄月华;;从“减负”思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中专教育委员会会议论文集[C];2003年

3 窦桂双;;创新型教师刍议[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4 那一德;;研究和实践陶行知教育思想 促进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第三、四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92年

5 王镜虞;;试论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的系统论观点[A];山西省陶行知研究会首届二次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1989年

6 李海清;;探究式学习方法研究[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容伟干;;《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广东卷)[C];2010年

8 王东生;;叶圣陶民主教育思想与当今教育改革[A];叶圣陶德育思想与实践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克贵;;陶行知的民主教育思想及其现代价值[A];安徽省陶行知研究会六届三次年会暨农村教育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10 邬志辉;;近代中国教育演进的线索与命题[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钟伟;网络教育不是传统教育的翻版[N];中国教育报;2001年

2 秦国柱;网络教育能否取代传统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孙国荣 记者 付宇;开办公益学校 弘扬传统文化[N];牡丹江日报;2009年

4 雷雨;欲与传统教育试比高[N];国际商报;2000年

5 丁锡国;传统教育存在五个误区影响学生身心健康[N];经济参考报;2004年

6 北京师范大学 邹安川;如春雨般润泽每一个角落[N];中国教育报;2007年

7 卜之;我们是否抛弃了陶行知?[N];中国教育报;2004年

8 市政府办公室;接受传统教育推动“两高”活动[N];德州日报;2010年

9 记者 孙理;教师传统家访缘何渐行渐远[N];兰州日报;2010年

10 刘仁;电子鸦片侵袭了传统教育[N];电脑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巨光;民国教育社团与民主教育[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2 邓小泉;中国传统学校教育生态系统的历史变迁[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王晴;从“教化”到“培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泽清;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特性探析[D];东北大学;2010年

5 许庆如;变革与传承:近代山东乡村教育研究(1901-1937)[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孙士杰;学校社会资本生成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7 李屏;教育视野中的传统游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8 张琨;教育即解放[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房慧;经验学习的反思与建构[D];西南大学;2010年

10 张超;教师远程培训的学习干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浩;远程教育中的师生关系较之传统教育的转变[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自华;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3 叶有祥;网络远程开放教育教与学模式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4 陈峥;现代外国教师理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年

5 魏峰;农村教育民主与公民培养[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王建新;教育惩戒及其实施办法[D];苏州大学;2008年

7 李丽娟;在线教师教学能力的分析与研究[D];河北大学;2010年

8 杜觉民;西方教育理论在近代中国的移植应用和现实思考[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9 刘倩倩;E-Learning及其在中小学学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10 陈卉;远程教育与传统教育教学的比较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999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6999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44c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