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国家文化认同与课程改革——以胡适、钱穆的课程改革行动为例

发布时间:2018-04-11 02:11

  本文选题:胡适 + 钱穆 ; 参考:《教育发展研究》2013年07期


【摘要】:建构国家文化认同乃是课程改革不可忽视的重要文化使命,课程改革也确实能够促成国家的文化认同。这一理论上的关联能否变成现实,或者课程改革能否切实促成国家文化认同,取决于教师是否具有深切的国家文化关怀,以及教师能否将国家文化关怀注入自己的课程改革实践。胡适、钱穆正是通过课程改革促成国家文化认同的杰出典范。他们不仅十分关注中国应该形成何种国家文化认同,而且采取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行动,以引导学生及国人形成国家文化认同。回顾胡适、钱穆等人的经验,有利于从国家文化认同的角度优化当代中国的课程改革。
[Abstract]: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is an important cultural mission that can not be ignored in curriculum reform, and curriculum reform can indeed promot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Whether this theoretical connection becomes a reality, or whether the curriculum reform can actually promote the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depends on whether the teachers have a deep national cultural concern.And whether teachers can inject national cultural care into their curriculum reform practice.Hu Shi, Qian Mu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promoting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through curriculum reform.They not only pay close attention to what kind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should be formed in China, but also take a series of curriculum reform actions to guide students and people to form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Reviewing the experiences of Hu Shi, Qian Mu and others will help to optimize the curriculum reform in contemporary China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national cultural identity.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课题“现代中国的国家文化建构、课程改革与学生行动”(11PJC04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课题“现代中国教育变革的文化认同危机与课程重建途径:王国维、胡适与钱穆的探索”(10YJC880170)的部分成果
【分类号】:G4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桑兵;;清末兴学热潮与社会变迁[J];历史研究;1989年06期

2 贾磊磊;;影像国家的文化认同及其现实意义[J];文化艺术研究;2008年01期

3 黄爱平;;清代的帝王庙祭与国家政治文化认同[J];清史研究;2011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富伟;;胡适蒲学研究的理论反思[J];蒲松龄研究;2005年04期

2 刘超;危机与认同:中国民族溯源研究——以清末民国时期中学本国史教科书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5年04期

3 陈占彪;;王的诤臣——胡适论知识分子的角色及使命[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4 曹建坤;;解放战争时期胡适的政治思想与政治主张[J];安徽史学;2009年01期

5 吴元康;;五四时期胡适自费资助林语堂留学考[J];安徽史学;2009年05期

6 胡晓;;胡适思想批判运动述评[J];安徽史学;2009年06期

7 侯宏堂;;余英时对“宋学”的现代诠释[J];安徽史学;2011年05期

8 程仁保;刘涛;;钱穆的民族文化史观浅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2期

9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杜永红,冯涌;论蔡元培高等教育办学思想[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继安;;民国初年管学研究的三种范式与评析[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丁钢;;书院传统及其现代精神[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3 陈爱中;;以旧的姿态矗立——重读《尝试集》[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康健;;蔡元培关于普通教育的基本观点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曲铁华;梁清;;略论蔡元培的科学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6 单中惠;;杜威教育思想与近代中国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7 刘子琦;;浅论中国新诗“跨行”语言特征的形成——以卞之琳诗歌创作为中心[A];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陈鸿祥;;《王道诗话》若干相关史实之辨正[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一辑)[C];2007年

9 陈天涯;;论蔡元培的民众教育思想[A];中国现代社会民众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赵慧峰;俞祖华;;中国近代保守主义思潮研究综述[A];中国现代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白雪峰;当代中国大学人文精神的培养[D];辽宁大学;2010年

3 崔绍怀;中国鲁迅《野草》研究史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佟大群;清代文献辨伪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吕庙军;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符号[D];南开大学;2010年

6 袁曦临;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7 李海燕;现代性视野中的陈独秀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朱德友;高校教师激励机制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9 刘吉林;权力博弈下高等教育评估合法性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宋金民;水浒小说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爱芬;胡适高等教育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胡博实;林传甲与黑龙江近代教育发展[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永平;蚌病成珠—郁达夫的情爱生活与其文学创作[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杨迎春;观念、制度与春秋邦交模式变迁[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5 卢春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义务[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姜虹;钱穆的清代学术史著作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曲晓明;近代我国中学文实(理)分科演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书通;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内隐情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肖志珂;张君劢论德与知[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龚文玉;胡适人生哲学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李宏坤;北京历代帝王庙内关帝庙初探[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运武,赵中男;胡适研究的新探索——读黄书光的《胡适教育思想研究》[J];学术月刊;1996年01期

2 徐维群;胡适的德育观[J];龙岩师专学报;1996年01期

3 吴二持;胡适与中国新教育[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4 刘东方,蒋惠惠,姜振家;论胡适对我国现代教育发展的贡献[J];教育探索;2003年06期

5 王辉;胡适的妇女教育观[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1期

6 黄书光;;胡适中西融通的文化教育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4年01期

7 苗体君;窦春芳;;揭开胡适做校长的成功奥秘[J];人才开发;2008年03期

8 欧阳哲生;;胡适留美期间政治思想新探[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1988年05期

9 刘正伟;杜威教育哲学与胡适语文教学观[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03期

10 谭徐锋;钱穆人性化教育思想与实践[J];人文杂志;200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云鹏;;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教育改革的实践探讨[A];全国高师会数学教育研究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蔡其勇;;中英国家课程标准比较研究[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陈以爱;;钱穆论政教关系[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教育传承与创新”教育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4 仲剑峰;;试论常熟地区有效推进课程改革的策略[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5 宁虹;;从跑道到跑的过程——课程改革新理念与教师专业化[A];第三届中国科学家教育家企业家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王立伟;;防止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校本课程改革中我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九届全国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7 任瑞明;;关注学生“责任意识”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8 张振助;;庚款留美学生与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9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10 ;深化教育改革 建设教师队伍[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城区教育局教研室主任、长子门小学校长 李全昌;关于课程改革的十点思考[N];长治日报;2005年

2 宋晓梦;一位教师眼中的课程改革[N];光明日报;2004年

3 王学东;课程改革中的校本课程开发[N];呼和浩特日报(汉);2004年

4 本报记者 清泉;开发区课程改革初见效[N];海峡时报;2003年

5 李植 李燕;课程改革中 重建教研文化[N];中国教育报;2003年

6 吴晓桐;课程改革,应重视教学行为的研究[N];中国教育报;2004年

7 安徽省怀宁县秀山中学副校长 程仲;教研组长,,领起你的教研来[N];中国教育报;2005年

8 海南国科园实验学校校长 朱震东 武汉市育才小学副校长 张念强 武汉市第十一中学校长 关明福 武汉市实验学校校长 苏先照;课程改革之我见[N];中国教育资讯报;2002年

9 王淦生 冯晓红;课程改革:应是一道“AA制”的大餐[N];中国教师报;2004年

10 张新东;对新课改“反思热”的反思[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兆锋;“不要忘了自己是一中国人”[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何珊云;民间公益组织与课程改革治理机制创新[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姚志敏;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课程执行力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红岩;课程改革推进中的学校组织变革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5 唐丽芳;课程改革中的学校文化[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刘黔敏;德育学科课程:从理念到运行[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树德;当代课程改革成功机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吴华;课程权力:从冲突走向制衡[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张新海;新课程实施中的教师阻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迎春;教育习俗视野下对课程改革的反思[D];浙江师范大学;2004年

2 吕杰昕;课程场域中的权力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霍振响;农村远程教育背景中的教师培训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5年

4 郭胜兰;论校本培训中教师自主发展模式的建构[D];湖南师范大学;2005年

5 黄瑞花;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学分布式教师评价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6 黄国宝;试论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黄小文;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08年

8 何珊云;课程改革背景中的教师专业认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9 温勇;研究型教师的成长与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良虎;河南省农村教师对课程改革之适应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73396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73396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24b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