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从“终点”到“方向”:生成性思维视域中的教育目的观变革——兼论“教育的本质就是潜能的激发”

发布时间:2018-04-27 14:19

  本文选题:生成性教育目的观 + 教育本质 ; 参考:《教师教育论坛》2013年09期


【摘要】:在预成性思维的框架中,教育目的就是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后应达到的"终点"。预成性教育目的要么导致学生发展的集体平庸,要么导致集体失败,而且它还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在生成思维的视域中,教育目的指示着受教育者发展的"方向"。在当前,急需实现教育目的观从"终点"到"方向"的转换。生成性教育目的能够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能够及时反映社会变化,并给学生以发展的自主权。在生成性教育目的观看来,学生具有无限的发展可能性,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知识只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发学生的潜能。
[Abstract]:In the framework of preformed thinking, the educational aim is the end point that the educatee should reach after education. Presexual education aims to lead to the collective mediocrity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or collective failure, and it is difficult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s. In the perspective of generative thinking, the educational purpose indicates the direction of the educatee's development. At present, it is urgent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end point" to "direction". The purpose of generative education can promote students' individualized development, reflect the social changes in time, and give students the autonomy of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generative education, students have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of development.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students'"better development". Knowledge is only a means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education, and the essence of education is to stimulate students' potential.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务处;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教育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CCNU13A06021)成果之一
【分类号】:G40-01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曹永国;解构与重建:后现代教育目的的意义与困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3年04期

2 罗祖兵;;从“预成”到“生成”:教学思维方式的必然选择[J];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02期

3 罗祖兵;;生成性人性观及其教育意蕴[J];高等教育研究;2013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家成;论中外教育研究中的“生命”概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3 尹小敏;;对话理论视野下学生课堂话语权的构建原则[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4 梁占歌;张振华;;建构主义思想对体育教育的启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5 陶志洁;建构英语教学中新的师生角色[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6 赵闯;;高校体育课教学分组的建构主义设计与试验[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5期

7 鲁捷;;透视4R理论在中职体育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价值[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8 方黎;;体验式教育在高校德育中的运用[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9 肖海平;邓银城;;新时期我国农村教育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2期

10 赵必华;建立教育目的导引机制初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浅析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陈辉;;浅谈艺术教育中的以人为本[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4 方晓东;;试论杜威的儿童发展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兆t,

本文编号:18110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110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b5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