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类型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基于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
本文选题:多民族混合学校 + 中学生 ; 参考:《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采用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以4所多民族混合学校的855名中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类型、应对方式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认知动力型、退缩型和完美型。(2)多民族混合学校中,汉族学生与东乡族学生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东乡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问题解决和求助策略;汉族学生与回族学生在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上存在显著差异,汉族学生比回族学生表现出更多的使用求助和发泄策略。(3)多民族混合学校中,完美型学生使用问题解决、求助、发泄、幻想和忍耐的策略显著高于认知动力型和退宿型学生;认知动力型学生使用退避策略显著高于退缩型和完美型学生。
[Abstract]:Using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questionnaire and coping style questionnaire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855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4 multi-ethnic mixed schools were selected as subjects to explore the types of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ulti-ethnic mixed school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ing style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personal ability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multi-ethnic school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cognitive motivation, withdrawal and perfection.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Han students and Dongxiang students in problem-solving and help-seeking strategies. Han students have more use of problem-solving and help-seeking strategies than Dongxiang studen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use of help-seeking and venting strategies between Han and Hui students. Han students showed more use of help-seeking and venting strategies than Hui students) in multi-ethnic mixed schools, perfect students used problem-solving and help-seeking. The strategies of venting, fantasy and patienc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cognitive motivation and retreat, and cognitive motivatio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retreat and perfect.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西北少数民族教育发展研究中心;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提高西北地区多民族混合学校学生社会交往能力的实证研究”(DMA090306)
【分类号】:B84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姬成伟;赵志一;王莉;王祝欣;杜鹃;李武梅;吴文炜;;太原市城市中学初中生应对方式特点及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年06期
2 张智;李文芳;梁庆;董瑶洁;周波;廖峻;胡发稳;;中学生日常烦恼与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年07期
3 孙艳;郑素瑾;;中学生“心理孤儿”现象的成因及应对方式[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8年10期
4 甘秀英;聂衍刚;罗蕴琪;;中学生心理危机与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9年02期
5 周天梅;;应对方式在受嘲笑汉藏中学生孤独感上的预测作用[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10期
6 王崇金;姜宝法;;住宿方式与中学生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1年01期
7 陈福;;藏族、汉族和裕固族中学生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8 傅佳佳;;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1年08期
9 柴江;王嘉毅;;西北民族地区中学生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对学习倦怠的影响[J];当代教育与文化;2009年02期
10 陈桂存;黄莹;李燕;胡安艳;刘宏;李姣;黄鑫;吕慧;;昆明市中学生抑郁症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红;郭成;;中学生人格特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牟宏玮;;社会支持对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3 卢雪;;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4 张岚;刘爱书;;中学生负面身体自我及与人格、应对方式的关系[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谢尹安;邹泓;;高考复读生的压力、应对方式及其与焦虑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范丰慧;;中学校风与健全人格的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赵欣;;工作应激水平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刁利华;李玉玲;尹秋;郭勇;;SARS病人心理状态与应对方式调查及心理干预[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赵坚;邹玉红;;高职大专学生应对方式与焦虑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许慎;;初中农民工子女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版撰文 本报记者 董毅然;腐败导致中学生心理阴影[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商州二职中 王小亚;当代中学生心理及行为浅析[N];商洛日报;2006年
3 陈英云 本报记者 赵琳;我市中学生“心病”越来越“重”[N];哈尔滨日报;2011年
4 高云;七成中学生认为母亲管教过度[N];中国妇女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李洋;对中学生进行全面心理健康教育[N];甘肃法制报;2009年
6 李倩;花季少年“心”有多重?[N];中国民族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梁进峗;关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白银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刘芬;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N];北京科技报;2005年
9 原方;寻求积极的应对方式[N];中国妇女报;2006年
10 北京慧源心理中心 李玲;警惕网聊的慢性麻醉[N];健康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陆洋;中学生担忧的一般倾向性和内容特殊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肖汉仕;中学生非理性信念量表编制及非理性信念干预[D];中南大学;2007年
3 张倩;学校心理辅导的效果评价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4 冯正直;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社会信息加工方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2年
5 翟群;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系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6 胡明;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简易筛查量表的编制及其筛查参考值、影响因素的分析[D];中南大学;2007年
7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8 金庆英;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9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魏义梅;大学生抑郁的心理社会机制及认知应对干预[D];吉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倪凤琨;中学生学校疏离感及其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鹿美丽;中学生自我中心、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3 薛绍聪;中学生学习倦怠与自尊、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4 闫志英;高中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及其关系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郑桂芳;三所不同类型中学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应对方式的比较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6 万灵;中学生社交焦虑现状、应对方式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7 韩爱晶;中学生双性化人格与人际交往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7年
8 唐明皓;农村留守儿童应对方式对安全感的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9 梁瑞涛;青少年学生心理应激反应与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10 李雪梅;中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与人际压力、人际压力应对策略关系的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581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581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