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
本文选题:专业发展 + 个人教育哲学 ; 参考:《教师教育论坛》2013年10期
【摘要】:当代教师专业发展应该由学科知识学习和技能发展转向内涵发展,教师专业的内涵发展包括提炼个人教育思想,形成个人的教育哲学;凝练个人课程哲学,生成个体课程意识;反思个体知识理解,建构教育学立场的知识观。关注内涵的教师专业发展,能够将教师专业发展由教师的知识养成、职业技能训练提升到教师个人哲学的形成、课程意识的生成及教育学立场知识观的建构,期待对我国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有所改善。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contemporary teachers '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be shifted to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by the learning and skill development of the discipline knowledge . The connotation development of the teacher ' s specialty includes the refinement of the individual education thought , the formation of individual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 the reflection of the individual knowledge understanding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view of the educational science position , the formation of teacher ' s personal philosophy , the formation of the curriculum consciousness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knowledge view of the education position , and looks forward to the improvement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teacher ' s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in China .
【作者单位】: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课程知识的意义转化与教学变革”(编号:EAA130363)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赵汀阳;知识,命运和幸福[J];哲学研究;2001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贵霖;;生活哲学:未来哲学的可能样式[J];长白学刊;2007年05期
2 居南生;;“转识成智”与当代大学素质教育的反思[J];滁州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牛文明;赵燕;;幸福的实现——课程的维度[J];中国德育;2008年01期
4 张海波;;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幸福感——基于江苏省南京市394位新生代农民工的实证研究[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01期
5 徐春根;论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几重意蕴[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6 龙宝新;;幸福:从概念到意蕴——兼论朝向幸福的教育之能为与难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8年01期
7 梁银湘;;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转识成智”教学方法研究[J];高教论坛;2010年10期
8 李峻;;本土高等教育哲学的个性特征——读张楚廷教授的《高等教育哲学》[J];高教探索;2008年04期
9 徐春根;;论中国古代作为世界观的“天人合一”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曹婧;;共通感的生成与通识教育的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贵礼;论当代教师思维方式变革[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2 亢雄;基于伦理与心理视角的旅游者幸福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3 靖国平;教育的智慧性格[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薛晓阳;希望与命运[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5 周建平;追寻教学道德[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6 辛继湘;体验教学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吴德芳;论“后现代思想”视野下的教学[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余文森;个体知识与公共知识[D];西南大学;2007年
9 代建军;论我国当前中小学课程运作机制的转变[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10 左明章;论教育技术的发展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弛;高校新教师职业幸福观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2 于江;科学知识观的转型及其对科学教学的意义[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张伟娜;深度教学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金如;马克思的生活观和中国模式的生活观想象[D];吉林大学;2011年
5 刘钊;30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观念变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黎文芳;实践经验的教育价值[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郑志萍;家庭环境、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1年
8 石志敏;基于《标准》的地方高师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培养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0年
9 张琼苑;马克思主义幸福观[D];西北师范大学;2011年
10 孙玉文;转识成智—智慧型教师成长探讨[D];湖南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叶秀山;哲学还会有什么新问题?[J];哲学研究;2000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富成;;论教师个人教育哲学与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
2 王志林;;论课程意识与教师个人知识的创生[J];全球教育展望;2008年10期
3 刘丽;教师个人知识管理与教师专业发展[J];学前教育研究;2005年Z1期
4 姜勇;;论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唤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年17期
5 曹晋;;在校本课程开发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7年08期
6 李军靠;李延;;教师的课程资源价值及其实现[J];教育评论;2009年02期
7 吴亮奎;;制约和适应:教师专业发展的文化差异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年01期
8 吴刚平;;教育改革需要强化课程意识[J];教育科学论坛;2002年09期
9 海西;;博览[J];山东教育;2007年Z3期
10 沈建民;;试论课程意识缺失的课堂表现及其培植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世东;;国家教师基金“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 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浅谈民办学校教师的可持续性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2 连榕;王惠卿;陈晶晶;郑婷芳;;教师职业高原的量表编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李光强;;学校如何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4 ;构建和谐校园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CTF050102——254调整后的实施方案)[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福建卷)[C];2010年
5 刘光余;;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马太效应”及其应对策略[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6 吴浩明;;校长持续性专业发展模式的构建研究[A];教育领导研究(第一辑)[C];2009年
7 张建伟;孙燕青;;中学生的知识观与学习观初步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8 胡鹤毅;;试论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引内发”策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江苏卷)[C];2010年
9 和震;;简论杜威的知识观及其对教育的意义[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尤敬党;;培育课程意识 完善过程管理——高中研究性学习实践与反思[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文科专辑)[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赵小雅;合作是教师重要的专业品性[N];中国教育报;2007年
2 黄晓玲;农村教师,何时才能自己解放自己?[N];人民政协报;2006年
3 胡小勇;专业发展 路在何方[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4 周建国;教师专业成长四步曲[N];中国教师报;2007年
5 通讯员 崇教;崇明“新农村教师”培训项目启动[N];东方城乡报;2008年
6 宜兴市官林中学 吴福平;以制度支撑教师专业发展[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6年
7 本报记者 舒刊;辜伟节:教师专业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N];成才导报.教育周刊;2005年
8 福建省厦门市吕岭小学校长 林华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N];中国教育报;2007年
9 杨庆余邋上海师范大学小学教育研究所所长;教师专业化发展凸显“三大误区”[N];中国教育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宁志成 通讯员 刘卫锋 曹奕;教师高端培养让“骨干”走向名师[N];江苏教育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潘洪建;知识视域中的教学革新[D];西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冯大鸣;处境变迁与文化回应[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赵炳辉;新课改视域下教师课程意识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宪平;课程改革视野下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邓涛;教师专业合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6 欧群慧;云南省黎明市孟波镇中学多元文化教师民族志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7 吴国平;新课程行动中的教师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严玉萍;中美教师评价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肖玉敏;校长的技术领导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岳亚平;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策略的形成与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一俊;论骨干教师的专业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2 杨静;初任教师专业发展标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魏淑华;教师职业认同与教师专业发展[D];曲阜师范大学;2005年
4 李伟;促进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校本培训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袁志强;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同伴互助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6 刘静焱;“自我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廖媛媛;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7年
8 李园园;教师博客促进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海云;新课改背景下“两极教师双发展模式”探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侯淑萍;基于专业发展的教师在职教育问题的归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892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8892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