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新世纪我国教育实践方法论的价值转换——从“只信不疑”到“疑而后信”

发布时间:2018-05-24 02:44

  本文选题:教育传统 + 教育实践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1期


【摘要】:受升学主义传统、民众的功利主义倾向和教育系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等诸多因素影响,我国学校养成了一种"只信不疑"的教学传统,进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善于服从的"好学生"。然而,随着我国在多元价值冲突、民族创新人才竞争和未来公民培养等一系列时代课题面前屡遭尴尬,学校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学术创新和价值判断等方面的能力匮乏问题也日渐凸显出来。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思想,为当下我国教育改革提供了有益的方法论借鉴:"疑而后信"比"只信不疑"更符合人类掌握知识的一般规律,也更有利于学生日后对于知识的创造性应用。为此,教育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的质疑和讨论的空间。
[Abstract]:Influenced by the tradi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tendency of utilitarianism of the public and the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ystem of the educational system, Chinese schools have developed a teaching tradition of "believing no doubt". Then created a number of good students who are good at obedience. However, with the conflict of multiple values in our country, the competition of 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cultivation of future citizens, and so on, the school has been repeatedly embarrassed in front of a series of times, and schools are training students to think independently. The lack of ability in academic innovation and value judgment is also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The ancient Greek philosopher Socrates' idea of "midwifery" provides a useful methodological reference for the present educational reform in China: "believing after believing" is more in line with the general law of human knowledge than "believing without doubt". It is also more conducive to the students' creative application of knowledge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educators should provide sufficient space for learners to question and discuss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国家一般课题“当代中国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项目编号:BAA110010)研究成果
【分类号】:G5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子超;;双重孤独之后的幻影——谈《聊斋志异》中的狐鬼恋[J];蒲松龄研究;2006年04期

2 赵洋;;羌族释比羊皮鼓舞的美学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 张富文;;马克思人本思想探析——以《共产党宣言》为中心的考察[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赵曦;赵洋;;羌藏文化对话发展中的羌族释比文化——论中西多元文化对话中的羌族释比文化(下)[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4期

5 张舜清;;论儒家“生”之伦理的理论渊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3期

6 董龙昌;;苏格拉底“美在效用说”新探[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1期

7 蔡庸礼;;写作文化精神论[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年02期

8 王晓岗;;审美意识形态论是第一原理吗——对文学理论教学的一个想法[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杨增和;论佛教对日本物语文学思维图式的影响[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10 李恩来;符号的世界——人学理论的一次新突破——恩斯特·卡西尔人学思想探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胜祥;;中国农民土地所有权幻觉探析[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艾翔;;换个符号,美在人间天堂——浅析空间环境艺术设计中的视觉符号[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韩云波;;论大陆新武侠的文化先进性[A];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王珂;;新诗要适度重视音乐形式高度重视排列形式——新诗技法研究的策略和方法举隅[A];21世纪中国现代诗第五届研讨会暨“现代诗创作研究技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王伦信;;论教育研究实证化趋势在近代中国的发展[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7 金林祥;涂怀京;;陈鹤琴研究的世纪回顾与前瞻[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8 王彬;向茂甫;;教育学史在我国的演进和发展——学科制度建设的视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9 许瑞芳;;教育史研究的方法论透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10 邓友超;;教育本质问题研究的反思与展望[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凯波;屈骚评论与汉代文学思想[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红峰;大学组织变革中的博弈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敏华;高中教学领导力模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峰;当代中国德育价值观的变革[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魏晓虹;《阅微草堂笔记》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9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褚连波;湘西文化与沈从文的小说创作[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孚;传统鱼纹图案在现代设计中的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红梅;交往行为理论视角下对教育的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年

3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4 张蒲香;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5 王艳红;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6 黄莉萍;中学语文语感教学探索[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周珍;利科的解释学符号美学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张蕾;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语感培养问题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孙莉;中职英语教学中实施“合作学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邱红宇;归因理论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钟建春;;教育,不要一边倒[J];教育;2008年22期

2 陈桂香;;教师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困惑[J];学术交流;2011年07期

3 黄定三;;读“学习无产阶级教育传统”专栏文章有感[J];湖南教育;1977年07期

4 郑和;;新课改背景下的传统教育研究:一种方法论的思考[J];当代教育科学;2007年21期

5 靳玉乐;;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几个问题[J];教育研究;2007年05期

6 马达;;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若干思考(下)[J];教育探究;2008年02期

7 沃野;方法论研究的质的规定性[J];社会科学研究;1997年02期

8 王南雁;;关于教育实验方法论若干问题的讨论——教育实验研究会专题研讨会学术综述[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年04期

9 李俊;潘建红;;雅斯贝尔斯教育方法论的现代诠释与运用[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10 刘世清;;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芮国强;;行政学研究的生态学取向及其方法论意蕴[A];“公共行政管理方法论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李连军;;实证会计研究的方法与方法论:哲学基础与研究范式[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6年

3 史研;;第10届国际逻辑、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A];1995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5年

4 高峰强;;论科学主义心理学方法论的确立[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5 赵宏;汪浩;;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组织性及其方法论[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6 王应云;唐建初;;汉语格律诗英译方法论[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7 胡乐明;;工具理性主义及其批判——兼论经济理论的评价标准[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8 严跃成;阿肯江.托乎提;吉尔格;;谈结构力学中的科学思维方法[A];第二届全国力学史与方法论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李蕾蕾;;翻译《文化地理学手册》,理解地理思想和方法的创新[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10 余寿文;;固体力学史与方法论的几点注记[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方法论与科学史[N];中华读书报;2003年

2 宝丽娜;倡导建立“现代中国学方法论”的重要尝试[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3 刘堡;邓小平关于党领导统战工作的方法论[N];人民政协报;2004年

4 李宣俊;谈学校减负工作中的方法论[N];法制日报;2001年

5 侯且岸;“西方文明的本土化”[N];学习时报;2006年

6 曹恺予;一本杂志的世界观和方法论[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张保振;管理三题[N];人民日报;2007年

8 本报评论员;富民强市需要新的方法论[N];益阳日报;2008年

9 李秀宝 李桢盛 张长春;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转化为科学世界观方法论[N];解放军报;2003年

10 韩庆祥;研究马克思: 值得注意的几种倾向[N];学习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娜;哲学语用学视域中的教育实践[D];南开大学;2010年

2 岳龙;现代性境域中的传统[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3 易森林;教育理论对教育实践的功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张海波;教育问题的前提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5 李克建;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论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6 韩静;对当代建筑策划方法论的研析与思考[D];清华大学;2005年

7 李颖;教育的人性追寻[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8 王澍;寻求恰当的知识论立场[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潘小军;艰难中前行[D];华东政法大学;2007年

10 冯旭洋;论教育“主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兵;高校国防教育实效性探析[D];中南大学;2006年

2 李兵;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价值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

3 张善根;法社会学理论资源的梳理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4 刘文明;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论探析[D];湘潭大学;2005年

5 王永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论[D];中南大学;2005年

6 秦成柱;经济分析方法在行政法学研究中的运用[D];山东大学;2006年

7 曹伟;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翻译的基本问题[D];山东大学;2009年

8 王利民;论胡适的实用主义方法论[D];湘潭大学;2002年

9 郭艳英;邓小平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方法论与理论根据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刘俊;旅游景区项目开发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9273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19273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05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