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本文选题:大学生应对方式 + 心理健康 ; 参考:《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摘要】:深入考察大学生应对方式的发展特点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采用横断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对66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研究。结果发现:各年级大学生位居前3名的应对方式均为"筹划行动"、"接受"与"主动克制";4年中,大学生的应对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F=2.498,P=0.000),但并未随着年级的升高而变积极;"情绪宣泄"和"求助宗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各项指标均具显著的消极影响,"停滞放弃"则对人际敏感性、抑郁和总体心理健康状况具有显著消极影响(P值均小于0.05)。大学生的不良应对方式值得关注,应根据不同年级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Abstract]:In order to provide empirical basis and theoretical guida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mental health, and adopts the combination of crosscutting research and longitudinal research. A questionnaire study was conducted among 660 college student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p three coping styles were "plan action", "accept" and "active restraint". The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changed significantly, but it did not change positively with the increase of grade. "emotional catharsis" and "asking for religion"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stagnation and abandonment" had a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 on the mental health of college students. "they are sensitive to people, Depression and general mental health had significant negative effects (P < 0.05). The bad coping style of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be paid attention to, and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carried out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grades.
【作者单位】: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1055,7107215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NCET-12-0052)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张林,车文博,黎兵;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特点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5年01期
3 韦有华,汤盛钦;大学生应付活动的测验研究[J];心理学报;1997年01期
4 凌宇;朱翠英;刘文俐;;大学生应对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2期
5 侯淑晶,李春光,解亚宁,张小远;军队医科大学学员应对方式特点及心理状况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志;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量表的编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2 周平艳;;国内外抑郁影响因素的研究综述[J];保山师专学报;2008年03期
3 林德明;;体育专业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的特点[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4 吕薇;英玉生;;浅谈高职生应对困境的方式及特点[J];滨州职业学院学报;2006年03期
5 冯晓伟;;大学专科生应付方式的调查研究[J];才智;2012年04期
6 元小佩;;高职生应对方式、情绪智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许小凤;陈妮娅;;大学生依恋行为与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相关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5期
8 冯进锐;徐卫林;;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调查研究[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S1期
9 黄碧蓉;;关于高职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10期
10 郝福锦;;高职生职业适应心理辅导策略研究[J];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宝伟;;大学生挫折与应对研究范式的变化[A];2011年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年会暨北京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2年
2 杜天骄;;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3 杜天骄;;医学生就业压力状况及其相关因素研究[A];创新沈阳文集(D)[C];2009年
4 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全体辅导员;;华侨大学90后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8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8年
5 黄秀娟;黄红清;阎茹;;外语院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源与应对方式的研究[A];二十年“心”之探索——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C];2010年
6 宋京晶;;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方式及心理教育效果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7 高山川;;大学新生应付应激事件的影响因素[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张璐斐;;大学新生应对方式的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9 周利;;大学生学业压力及其应对方式研究评述[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进展——全国第十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张瑞星;大学生心理健康辅导方法探索[D];郑州大学;2011年
3 陈旭;中学生学业压力、应对策略及应对的心理机制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刘志宏;初中生校园压力因果模型建构与压力疏导团体辅导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5 迟毓凯;人格与情境启动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6 毕重增;自信人格理论的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7 吕厚超;青年学生过去时间洞察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8 胡志;我国篮球运动员比赛应对方式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9 江琦;大中学生考试心理问题及考试绩效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10 张劲梅;西南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文化适应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邹晶;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压力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熊良斌;大学生情绪智力、应对方式与人际信任的关系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曜;社会支持对自考生压力源和应对方式的中介作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鹃;不同文化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影响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5 周春燕;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形成原因及教育对策[D];苏州大学;2010年
6 陈伟珍;高中艺术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7 王奕威;应激中介因素与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关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倩;社会支持、自我效能、归因风格对大专生应对方式的影响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9 裴元庆;张家口市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相关因素分析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10 刘海琼;护理本科生自我效能感、应对方式与技能考试成绩的相关性研究[D];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谢琴;大学生应对方式的校别、性别及焦虑水平差异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3 谭平;彭豪祥;;710名大学生应对方式与其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4 韩向前,汤家彦,解亚宁,王益荣,郑海松,张伟良,张依江,陈幼迪,嵇建珍,薛爱娟;中国军校学员SCL-90常模的建立[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年01期
5 苏霞灯;;关于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探讨[J];中国学校卫生;1991年03期
6 刘春燕,李文权;师范大学生204名应激性生活事件和应对方式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4年01期
7 黄希庭,余华,郑涌,杨家忠,王卫红;中学生应对方式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1期
8 郭晋武,余双好;大学生生活压力感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6年02期
9 施承孙,董燕,侯玉波,侯桂芝,周晓梅;应付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10 胡胜利;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J];心理学报;1994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童辉杰;;心理健康的测量与评估:大学生与成人及住院病人的纵向横向研究[J];心理科学;2006年02期
2 陈元津;严由伟;;恶梦的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0年18期
3 张岚;范方;耿富磊;;震后12个月都江堰地区青少年焦虑性情绪变化及影响因素的追踪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4 羽卒;心理健康自测表[J];南风窗;1995年08期
5 刘诚芳;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思考[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S6期
6 ;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正式成立[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0年01期
7 ;无忧子信箱[J];心理辅导;2002年12期
8 王艳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河北工业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9 秦秀华;你的天空在下雨吗——关注学生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J];宁夏教育;2004年03期
10 吴文胜;论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教育对策[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汪小琴;许爱珠;张建灿;;农村贫困女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2 卢文滔;朱亿萧;李征;;在内地的澳门大学生大五人格、文化适应和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六届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心理咨询师大会论文集[C];2011年
3 启明;;师范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4 吴谅谅;;特殊老年群体的心理健康[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5 廖明英;;自我图式与心理健康[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陈飞霞;;论心理健康与心理病变[A];浙江省推广发展健康促进学校项目论文集[C];2005年
7 王会法;王华;;心理健康是老年人面临的最大问题[A];第二届中国老年人才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解岩沁;;要十分关注老年人情感心理健康[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9 谢济堂;;心静体自健 德高寿自延——试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A];中国老年学学会2006年老年学学术高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10 黄怀宁;;制定心理健康的可操作标准突破青少年发展的心理瓶颈[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杨济泽 通讯员 秦乐乐;淮工500心理委员解“心结”[N];连云港日报;2010年
2 高虹 季帅;扬州多渠道推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N];江苏教育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李艳;关注心理健康:来自心理咨询室的报告[N];岳阳晚报;2010年
4 本报驻京记者 王乐;“成人”比成材更关乎幸福[N];文汇报;2011年
5 义煤集团公司直属幼儿园 曹卫华;幼儿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N];周口日报;2011年
6 杨丽;结婚比同居更有益女人心理健康[N];北京科技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赵彤;职业女性心理健康八戒[N];长春日报;2005年
8 刘琳;心理健康四大“杀手”[N];中国妇女报;2004年
9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理事长 郭念锋;你的心理健康吗?[N];大众科技报;2000年
10 李庚;心理健康与天气搭界[N];广东科技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海;军校新生心理弹性因素及心理训练对心理健康影响的实证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2 付艳芬;中国心理健康服务理论现状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3 李逸龙;乐观人格与心理健康、工作绩效的关系及其中介、调节机制[D];天津师范大学;2009年
4 许明智;心理健康量表的编制和信效度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5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6 田录梅;自尊的认知加工偏好及其对情感反应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张爱莲;心理健康服务人员核心胜任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年
9 陈妙;台湾地区大学生人格与心理健康现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封丹s,
本文编号:203892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389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