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看孔子教育方法的主体间性特征
本文选题:论语 + 孔子 ; 参考:《中国电力教育》2013年35期
【摘要】:《论语》浓缩了孔子教育思想的精华,蕴含着丰富的培养和提升学生主体性的方法,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小以成小,大以成大;博之以文,约之以礼;见贤思齐,修齐治平"等,体现了师生间关系的主体间性特征,对其进行剖析,对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科学化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价值。
[Abstract]:The Analects of Analects condenses the essence of Confucius' educational thought and contains rich methods of cultivating and promoting students' subjectivity, such as "infuriating, not exceedingly insensitive; small as small, big as big;" "Xiu Qi Zhiping", which reflects the inter-subjectivity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analyzes it and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realiz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作者单位】: 南京晓庄学院思政部;
【基金】: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课题编号:2013JSJG213) 江苏省教育厅哲社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3SJD710024) 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NXY82) 南京晓庄学院2012年教改项目(项目编号:4033519)的研究成果
【分类号】:G40-0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明娣;李平;;试论“主体间性”理论视阈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宏;;宋明理学家对《大学》主旨定位之差异[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2 王国良;戴震对理学的解构与中国哲学的近代转向[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3 武道房;对戴震批评朱熹理欲观的再认识[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5期
4 郭振香;由朱熹性理学说观“理一分殊”之多重意蕴[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5 吕美生;孔正毅;;程朱理学的现代审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蔡德贵;;韩国大儒李退溪的性情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7 王国良;;朱熹理学的传播与徽州和谐社会的建构[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8 王云云;;北宋礼学的转向——以濮议为中心[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9 郭振香;;论胡炳文对朱熹《周易本义》的推明与发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10 姚徽;论朱熹《论语集注》的特点及贡献[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姚文造;;论徽州学者的《春秋》学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跃红;;天理与人欲——试说欲望规训的文化差异[A];北京论坛(2009)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危机的挑战、反思与和谐发展:“化解危机的文化之道——东方智慧”中文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9年
3 吴怀棋;;太极文化与和谐思维[A];和谐社会自主创新与文化交融——2006学术前沿论坛论文集(上卷)[C];2006年
4 方彦寿;;朱熹在寒泉、云谷的讲学特点考述[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张维坤;;浅谈中国古代的诵读教学[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6 张维坤;;“讽诵”在我国古代长期广泛流行的原因考察[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7 王阳安;;宋元蒙学识读写教学理论与实践述评[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4)——中国学科教学与课程教材史研究[C];2009年
8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陶世龙;李鄂荣;;地质思想在古代中国之萌芽[A];地质学史论丛(4)[C];2002年
10 高建立;;闽学与佛学之关系研究——以朱熹哲学思想为中心[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吴保传;社会与学术:黄宗羲与明清学术思想史的转型[D];西北大学;2010年
3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5 郭胜坡;二十世纪易学本体论的两条基本路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代亮;曾国藩诗文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刘军;顾宪成与晚明东林运动——传统士大夫政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尹佳涛;历史与现实之间的政治思考[D];南开大学;2010年
9 潘新丽;中国传统医德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李慧智;儒经及其经学阐释对杜诗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梁巍;宋代童蒙阶段的行为规范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关学锐;《庄子》生存美学思想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于艳;《“随物赋形”—谈苏轼文艺美学之“水之道”》[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冷宁;浅谈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谭瑞梅;曾国藩道德修养思想探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范艳清;《史记》与魏晋南北朝文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彭艳芳;杜甫两湖诗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宋肖娜;《汉语大词典》瑕疵补正[D];湘潭大学;2010年
9 李成学;吕夷简评传[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丁仪;初中语文沉浸式阅读教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田九霞;试论主体间性诠释下的交往式思政教育[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2 萧红梅;;浅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体间性[J];当代教育论坛(宏观教育研究);2007年02期
3 杜志强;论主体间性课程的建构[J];教育探索;2004年01期
4 张耀灿;刘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间性涵义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长金;从《论语》看孔子的师德观[J];零陵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2 赵官官;张景书;;《论语》中的德育思想探析[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1年05期
3 马新才;马丽丽;胡红梅;;孔子教育思想探析[J];潍坊高等职业教育;2007年04期
4 刁彩霞;孙冬梅;;从《论语》看新课改对孔子教育思想的回归[J];中国电力教育;2010年19期
5 于洁;;尊重差别,因人而异——孔子因材施教教学思想浅析[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6 顾尔伙;张诗亚;;《论语》口传特质及教育启示[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0年04期
7 王建林;王治中;;儒家思想在教育中的解读[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8 刘丽娟;;浅谈《论语》——端正学习态度[J];科教文汇(上旬刊);2009年04期
9 孟庆茹;;《论语》教育思想之再探讨[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刘云 ,刘天越;论孔子的学习观[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1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国华;;“修身”与师德培养[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李鑫;刘彦华;曾宪翠;;孔子与终身学习心理学思想[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王洁;李艺;;孔墨教学思想之异同及其现代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4 张乐群;;试论孔子的教育革新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5 王娟华;;孔子与苏格拉底的教育目的及其践行过程的比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1)——中外教育史比较研究(含比较教育等)[C];2009年
6 龚友德;;“有教无类”与“因材施教”——关于孔子辩证教育基本原则的探讨[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7 秦学智;;孔墨教育成功的始基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8 郑丹平;;孔子重“学”思想述略[A];孔学研究(第五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五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第三次孔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9 张传燧;;孔子“学习中心”教学论思想及其启示[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陈桂生;;孔子“因材施教”别解[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周勇;跟孔子学当老师[N];中国教育报;2008年
2 谭吉祥;孔子论学习之道[N];光明日报;2006年
3 王学泰;孔子的“称圣”彰显教育在传统中的地位[N];学习时报;2007年
4 赵家治;孔子评弟子个性差异[N];协商新报;2008年
5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李满意;在审美中进行道德教育[N];中国教育报;2008年
6 陶继新 李建伟;校校孔子像 班班论语章[N];中国教育报;2009年
7 刘昊;孔子学院总部落户北京[N];北京日报;2007年
8 陈建华;儒家教育思想与当代校园文化[N];贵州日报;2005年
9 张汝伦;《论语》对于现代教育的意义[N];文汇报;2007年
10 李海宁 王康钱;对发扬孔子教育传统的一点浅见[N];西部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郑和;追寻生命的教学观[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2 陈文华;老子思想的教育价值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3 王爱菊;走向主体间性的生存——教学冲突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艳;孔子生命教育思想研究[D];郑州大学;2013年
5 柴楠;他者的澄明与主体的涅i肹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夏永庚;四书“仁智双彰”的课程哲学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江丽娜;孔子修身思想及其教育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09年
2 苏静;走向主体间性的道德教育[D];河南大学;2004年
3 王宗奕;交往教学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陈颢;试论老子的教育思想[D];苏州大学;2008年
5 汪梦林;孔子与苏格拉底师道观比较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5年
6 侯元丽;课堂有效互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7 朱雁;论主体性教育视野中的师生关系[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8 彭惠珍;孔子的教育理论与实践对当代教育的启示[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鄢岚岚;孔子的自省意识与反思型教师的培养[D];福建师范大学;2003年
10 张方政;交往行为理论的德育意义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769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769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