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教学系统中支持协作学习的群体感知模型
本文选题:智能教学系统 + 自主学习 ; 参考:《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3年04期
【摘要】: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是相互促进、相互依赖的网络学习方式。然而,目前典型的网络学习系统(智能教学系统和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系统)大多将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强制分离,忽视了自主学习过程中协作交流的激励作用以及协作学习过程中学习者的自主学习需求。因此,扩展现有的智能教学系统,构建一个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有机融合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助于更好地满足网络环境下师生的学习需求。支持协作学习的群体感知模型由群体感知信息、群体感知本体和群体感知规则三部分组成,采用本体技术建模协作感知信息,运用语义Web规则语言刻画协作感知机制,为实现协作学习的信息交互提供通用模型。基于该模型构建的智能教学系统,在原有ITS自主学习环境的基础上,扩展了参与者可以相互感知、相互交流的协作学习模块,实现与现有智能教学系统的无缝整合,为开发具有协作学习功能的智能教学系统提供了技术参考。
[Abstract]: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re mutually reinforcing and interdependent online learning methods. However, most of the typical web-based learning systems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s and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ystems) force the separ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It ignores the motivating effect of cooperative communication in autonomous learning process and the learner's autonomous learning needs in collaborative learning process. Therefore, expanding the exist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and constructing a digital learning environment with organic integration of autonomous learning an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will help to better meet the learning need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n the network environment. The group perception model supporting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nsists of three parts: group perception information, group perception ontology and group perception rules. Ontology technology is used to model cooperative perception information, and semantic Web rules language is used to depict cooperative perception mechanism. It provides a general model for the information interaction of collaborative learning. The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based on this model, on the basis of its autonomous learning environment, extends the cooperative learning module which participants can perceiv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realizes the seamless integration with the existing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It provides a technical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ntelligent teaching system with cooperative learning function.
【作者单位】: 武汉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武汉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 武汉大学“70后”学者学术发展计划支持 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重点课题“数字校园云平台设计与应用”(2011A001) 2009年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现代远程教育生态系统及基础平台研究”(2009119)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陈仕品;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2 杨在宝;张杰;;“教学系统设计”网络课程的教学策略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11期
3 林建明,陈庆章,赵小敏,吕灵燕;CSCW系统中群体感知技术的研究[J];计算机工程;2001年09期
4 郭绍青;金彦红;;网络支持的教师校际协同教学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1期
5 顾小清;郭晓枫;蔡慧英;;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学习:连接CSCL的研究与实践[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1年05期
6 沈映珊;李克东;;CSCL中的协作角色分析与其本体建构[J];中国电化教育;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浦慧忠;;基于“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的个性化学习的探索[J];长沙通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2 胡伟,李彦,赵武;支持概念设计的电子白板系统研究[J];成组技术与生产现代化;2003年04期
3 杨宏宇;;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课程教学团队构建策略研究与实践——以湖北电大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1期
4 杨刚;徐晓东;王英彦;;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模型研究及其启示[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祝智庭;黄景碧;王觅;;教育技术研究国际动态透视[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6 李华;赵鹏德;贺相春;常咏梅;;网络协作教研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2期
7 文春明;吴建生;;基于神经网络的智能教学系统学生模型设计[J];智能计算机与应用;2011年06期
8 吴汉强;;计算机故障诊断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J];福建电脑;2010年12期
9 贾书军;张瑞生;贺莹;;基于多Agent的远程教学系统研究[J];甘肃科技;2011年13期
10 梁琪;滕涛;刘刚;韩飞翔;安晨翔;;基于混合式学习理论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黄帆;汤庸;道炜;冀高峰;吴桂宾;王鹏;;上下文技术在群体感知中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十四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研究报告篇)[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陈仕品;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的学生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伟龙;基于WEB的网络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河北科技大学;2011年
2 刘艳;基于学习者特征提取的智能授导系统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3 石磊;基于贝叶斯和多Agent的远程智能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4 梁洁;教育技术学CSSCI来源期刊的引文网络结构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5 司相凯;基于Web的《工程制图》协同学习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3年
6 郑洪波;计算机支持协同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7 段晓华;基于Internet的计算机硬件虚拟实验室平台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8 陈训韬;Internet环境下基于实时图文交互的协同设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9 胡伟;基于过程的分布式协同概念设计系统研究[D];四川大学;2004年
10 凌龙;基于CSCW的协同CAD技术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向明;实践性知识: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3年01期
2 郭绍青;;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策略的个案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9年06期
3 张剑平,陈天云,王利兴;网络协作学习中的智能代理模型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年05期
4 顾小清;;社会性学习及其研究趋势综述——兼论Laffey团队的社会性学习研究项目[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冯晨华,徐捷,王鸿谷,庄钊文;CSCW系统中共享对象的协作支持模型[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99年03期
6 王魁生;李人厚;倪小东;;Internet/Intranet上CSCW中白板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科学;1999年02期
7 王晓东,孙海燕,周兴铭,徐明;一种新的协作模型——动态协作系统模型[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0年05期
8 伍莉娜;网络协作学习模式的理论依据及优势[J];文教资料;2005年24期
9 刘巍;;远程学习策略指导研究现状[J];远程教育杂志;2006年06期
10 柴少明;赵建华;;面向知识经济时代学习科学的关键问题研究及对教育改革的影响[J];远程教育杂志;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智勇;分布式学习环境中的智能授导系统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芸普,周三元;一种基于多agent的合作智能教学系统模型方法[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2 钟连君;陈雪娇;;ITS在网络远程教育中的优势探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0年17期
3 杨宗芝;以知识点为中心的智能教学系统的构建方法[J];教育信息化;1999年07期
4 陈仕品;张剑平;;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热点与发展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07年10期
5 张晓清;肖建华;;基于学生认知模型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算法设计[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年30期
6 许莉;;智能教学系统领域知识库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02期
7 杜晓洋;刘青;;智能教学系统现状及相关技术的研究[J];华章;2011年15期
8 温淑霞;国光友;;网络教育的协作学习研究[J];农业网络信息;2006年03期
9 林郁;;博客技术在协作学习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学术研究);2007年31期
10 张莉琴;万春晖;张丽玲;;专题学习网站中的协作学习策略研究[J];科技广场;2009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向阳;管茶香;冯丹丹;韩仰;文志斌;罗自强;;生理学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与应用[A];中国生理学会第十届全国生理学教学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7条
1 孙其华;抗非学校教育的再认识[N];中国教育报;2003年
2 ;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六大进展[N];中国教育报;2003年
3 逯阳;“活”化语文教学 尽展活动魅力[N];中国信息报;2004年
4 河南省开封市路达高速 韩纯洁;浅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N];学知报;2011年
5 黄春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N];河北日报;2004年
6 宿迁市钟吾初中 许香;信息技术与初中物理课程整合的策略[N];学知报;2010年
7 河南睢县高级中学 李学强;浅谈多媒体网络教学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N];学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郁晓华;个人学习环境设计视角下自主学习的建模与实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李太华;情感教学agent:建模与反馈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3 陈品德;基于Web的适应性学习支持系统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师红霞;基于过程的协作学习环境设计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2 况立群;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D];华北工学院;2003年
3 李霞;网络课程中协作学习环境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孔鲲鹏;基于信息技术的高校自主学习环境的构建探索[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馨;信息技术环境下促进中小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教学设计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王丽萍;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武修琪;基于SCORM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知识树模型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8 乔向杰;基于Web和数据挖掘的智能教学系统的研究与开发[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9 蔡炼;基于多Agent智能教学平台的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7年
10 翟芸;信息技术环境下中学生创造性思维培养策略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0773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77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