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的影响
本文选题:青春期开始时间 + 自我概念 ; 参考:《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的影响。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抽取长沙市6-9年级男生为被试,采用青春期发育量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同伴关系提名法进行集体施测,并选取12、13、14岁年龄段男生共411人进行统计分析。结果:①大多数12至14岁男生青春期发育状态处于青春期开始、青春期中和青春期晚期三个发育水平,仅少量被试处于前青春期和青春期后期两个发育水平;②控制年龄变量,偏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男生青春期发育总分与家庭自我呈显著负相关,与同伴接受、社会偏爱、社会影响成显著正相关。③青春期开始时间早的男生生理自我、道德自我、自我行动、同伴接受得分显著高于青春期开始时间晚的男生,家庭自我得分显著低于青春期开始时间晚的男生。结论:青春期开始时间早晚对男生自我概念和同伴关系有不同的影响。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uberty onset time on male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 Methods: simple random sampling was used to select boys of grades 6-9 in Changsha as subjects. Puberty development scale, Tennessee self-concept scale and peer relationship nomination were used for collective testing. A total of 411 male students aged from 12 to 13 years old were selected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Results the majority of boys aged 12 to 14 were at puberty, and only a few of them were at pre-puberty and late puberty, and only a few of them were at pre-puberty and post-puberty. The results of partial correl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total score of boys' puberty development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family self,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peer acceptance, social preference and social influence. The score of peer accepta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boys with late onset of puberty, and that of famil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of boys with late onset of puberty. Conclusion: the onset of puberty has different effects on boys' self-concept and peer relationship.
【作者单位】: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系;广西医科大学;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杜敏联;从青春发育年龄提前的年代趋势解析至对性早熟的再认识[J];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5年04期
2 ;关于青春期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6年05期
3 陈欣银,李正云,李伯黍;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社会测量学分类方法在中国儿童中的适用性研究[J];心理科学;1994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青;;高中生“心理理论”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年12期
2 李娜;刘茜;臧渝梨;;福利院及社区残障青少年青春期发育与功能障碍的调查[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年08期
3 王经华;刘晓琳;矫欣欣;姚丽贤;;高二学生异性交往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J];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4 周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有效就学”的社会环境支持[J];教育评论;2008年06期
5 刘志军;中学生的道德判断推理水平、同伴关系和亲社会行为关系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年04期
6 黄捷婷;高树彬;;国内儿童性早熟研究16年主题文献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12期
7 李恒涛;陈建萍;杨波;许芳明;郜芳丽;张乾;;两种评价方法对3912例儿童青少年超重及肥胖检出率的比较[J];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06期
8 申甜;李嫔;许丽雅;;哺乳期营养对雌鼠阴门开启时间及卵巢功能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8年12期
9 王光妍;;儿童同伴关系与社会适应的研究进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10 傅金芝,董泽松;近20年来国外有关青少年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沈悦;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及影响机制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年晶;儿童忽视与社会行为、同伴接纳性的关系[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洁琴;10-13岁儿童意图理解和情绪理解能力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同伴接纳关系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曾淑军;语言教育与社会区隔的生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5 胡卫利;家庭教养与一年级儿童学校适应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婷茹;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同伴关系的比较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行娜娜;初中生的移情及其在亲社会行为中的作用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9 李艳;中庸思维对员工合作竞争态度、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D];南京大学;2011年
10 许超;青少年性道德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国权;;浅析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化的影响[J];现代中小学教育;1992年03期
2 李丹;影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因素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0年03期
3 曾守锤,吴华清;论同伴关系在儿童社会化中的心理和社会价值[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0年S3期
4 万晶晶,周宗奎;国外儿童同伴关系研究进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3期
5 赵冬梅,周宗奎;童年期同伴关系与后期适应的研究述评[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6 卢国;李丹;;不同同伴关系青少年的身体自我概念与其心理模式[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7 宁雪华;花蓉;胡义青;;国内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社会性发展影响研究的进展[J];江西教育科研;2007年06期
8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纪红艳;刘春蕾;;儿童同伴关系研究综述[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吴寒冰;秦兴艳;施光艳;肖娟;;非指导性团体游戏对幼儿同伴关系的影响[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旭珊;娄秀红;;同伴关系与大学新生适应[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田媛;周宗奎;;童年中期儿童同伴关系与同伴乐观性的关系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张建卫;陈会昌;王秋虎;陈欣银;;中小学同伴关系与社会行为的相关研究[A];第八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7年
4 毛晓瑞;张日f;;团体箱庭游戏改善幼儿同伴关系的有效性[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5 刘文;梁楠;;基于气质评定的幼儿同伴关系促进的实验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6 赵冬梅;;同伴关系与孤独感的相互预测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7 张富洪;黄希庭;;6~8岁儿童的同伴关系的特点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熊明生;;身体活动领域青少年儿童的同伴关系[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9 周宗奎;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及社会行为的影响:3年追踪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李小青;邹泓;蔡颖;;中学生情绪智力与人格、同伴关系质量的关系[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西南大学教育学院 尹国强 杨晓萍;儿童是独立的自由主体[N];光明日报;2010年
2 北师大实验幼儿园 李蕊;请让我来帮助你[N];中国教育报;2006年
3 郭夏生 陆丰市东海龙潭中学;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N];汕尾日报;2011年
4 本报记者 蒋炜宁;父母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养护[N];宁波日报;2011年
5 北京大学心理学系 赵红梅 张军玲;中小学生如何与同伴交往?[N];中国教育报;2007年
6 欧阳炜;寻个梦感受心情其实一切都很朦胧[N];深圳特区报;2006年
7 王阿敏;独生子女:集多方宠爱于一身,,福兮祸兮[N];新华日报;2005年
8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高文斌;子不教,父何“过”?[N];健康报;2011年
9 林洁莹;匠心在兹:儿童社会性发展[N];中国教育报;2006年
10 北京师范大学 肖川;学校用什么来吸引学生[N];中国教育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凤杰;青少年早中期的个人目标及其家庭、同伴背景[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刘少英;学前幼儿同伴关系发展追踪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3 张玲玲;青少年未来取向的发展与家庭、同伴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5 王荣;儿童社会关系概念化的特点及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王丽艳;云南省澜沧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性伴网络及吸毒同伴网络特征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0年
7 刘文;3~9岁儿童气质发展及其与个性相关因素关系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2年
8 张建端;《12~36月龄幼儿情绪社会性评估量表》修订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9 胡寒春;青少年核心心理弹性的结构及其特征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10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侯爱民;关于同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及相关教育对策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2 龚玲;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特质、家庭教养方式以及同伴关系的相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牛竹青;高职新生同伴关系对学校适应的影响及其干预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史海松;小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的干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刘娟;同伴关系不利、儿童的自我概念与同伴信念和攻击行为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龙红芝;幼儿同伴关系干预的个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7 毕珊娜;4-6岁幼儿父母教养方式、同伴关系与合作行为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0年
8 覃玉宇;童年中期儿童的攻击行为对同伴关系的影响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9 沐炜;系统家庭治疗技术改善小学生同伴关系的应用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10 林安琦;中学生自我概念与同伴关系、亲子依恋关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209996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0999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