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认识论二元化纷争与超越
本文选题:教育改革认识论 + 二元对立 ; 参考:《中国教育学刊》2013年07期
【摘要】:认识论纷争是教育改革过程中的普遍现象,几乎所有的教育改革运动都伴随着两种对立信条、立场、路径与方法的博弈。在两极之间进行"合理性"维度辩护、"正确性"维度选择,不仅造成教育改革认识论探究中"无解的论争",而且造成教育改革实践"没有出路"的局面,使教育改革陷入选择性困惑与无所适从困境。突破简单化思维,超越二元论立场,立足二重性原理,重构教育改革认识论,是教育改革理论研究与实践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根本性问题。
[Abstract]:Epistemological dispute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al reform. Almost all educational reform movements are accompanied by two opposing creeds, positions, paths and methods. The choice of "rationality" dimension and "correctness" dimension between the two poles not only leads to the "inexplicable debate" in the inquiry of the epistem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but also results in the situation of "no outlet" in the practice of educational reform. The educational reform is in the dilemma of selectivity and confusion. Breaking through simplistic thinking, transcending dualism, basing on the principle of duality and reconstructing the epistemology of educational reform are the fundamental problems that need to be solved urgently in the theoretical research and practical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
【作者单位】: 沈阳师范大学;
【分类号】:G40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国凤;;实用型理念:一种深化的新课程改革发展观念[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2 姜玲玲;;复杂性思维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胡靖;;马克思主义视阈中的学校德育观转向[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4 司志民;姚会强;;建构主义对作文教学的启迪[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年04期
5 李斯颖;;直面课堂教学的复杂性[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6年05期
6 闫引堂;;教育社会学中的新制度学派:基于问题史的研究[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11年02期
7 冯跃;;现代性背景下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思考[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4期
8 王彦力;孟四清;陈志科;李强;;爱的本质在于关注——走出学生“问题行为”教育的误区[J];班主任;2012年02期
9 袁双龙;屈正良;;农村职业学校教师压力问题探析[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10 彭阳红;;“问题”研究与我国教育管理学学科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德昌;;文化软实力的形成机制及提升文化软实力对策研究——势科学视阈中的文化软实力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道路·创新·发展——“陕西文化产业发展”论坛交流论文选编[C];2009年
2 张本祥;;关于不可计算问题——从汶川大地震的预报问题谈起[A];中国科学技术协会2008防灾减灾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韩震;;本质主义的重建及反思的现代性[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李燕群;;浅谈当前“大学语文”课程教学改革的几大关键[A];2012管理创新、智能科技与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李进忠;;坚持与时俱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创新指数[A];全面小康:发展与公平——第六届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12)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乔晖;语文教科书中学习活动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洁;上海市郊公办学校学生来源的多样性对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韦立君;美国公立高中能力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史大胜;美国儿童早期阅读教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晓红;教育代价论[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6 雷冬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预期目标的偏离与调控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奉臻;从“隐性自在”到“显性自为”[D];吉林大学;2011年
8 师东海;教育公平的政治学思考[D];吉林大学;2011年
9 张国栋;中华武术现代传承困境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曾强;破解高校管理“行政化”问题的对策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2 沙小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3 刘芳;“和合型”教研团队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杜召凤;生态课堂的构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邵秀娟;符号塑造:进城农民工子女学习困难问题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秋菊;教育与人的尊严[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刘威;高中语文生活化试题命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崔霞;运用影视资源加强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效果探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邢超伟;美国成人教育学专业研究生教育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黄思记;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定位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振亚,张志昌;超越二元对立:公民权利与政府权力新型关系探析[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2 陈文娟;;权力与美——读毕飞宇《玉米》[J];社会科学家;2006年S1期
3 秦发盈;;诺尔斯成人教育学的理论个性及论争[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6年03期
4 朴哲浩;;论影视语言的特性[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怀玉;;试论美国华裔文学中性别二元对立的消解——“双性同体”视域下的美国华裔文学之人物形象[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6 庄鹏涛;;文学阐释活动中的视域重置[J];中州大学学报;2008年03期
7 刘琴;;《沉没之鱼》的解构主义阅读[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6期
8 王鹏;金丽馥;;当代中国城乡关系:从二元对立走向和谐一体[J];调研世界;2009年02期
9 廖维;;女性的复兴——文艺复兴中妇女的处境[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年02期
10 张树霞;;侬智高民间传说的结构主义解读[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剑龙;;国家、群体与个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届年会论文摘要汇编[C];2010年
2 彭雅琼;;男性传统被解构了吗——剧作《费芙和她的朋友们》中的女人们[A];当代美国戏剧研究——第14届全国美国戏剧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何清新;;超越“二元对立”——关于中国当代美术批评方法论的一种思考[A];2005年当代艺术与批评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郑文婧;;二元对立图式及语义正极化倾向初探[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5 聂焱;;中国现代修辞学的一座里程碑——评王希杰《修辞学通论》[A];王希杰修辞思想研究[C];2004年
6 阮倩;;颠覆《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儿童/成人的二元对立[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4年会论文集[C];2004年
7 李之鼎;;王朔的游戏[A];'92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报告会论文集[C];1992年
8 藏策;;《国画》的话语分析[A];中国小说研究[C];2003年
9 盛光希;;文学语言的二元对立与统一[A];当代文学研究资料与信息(2006.5)[C];2006年
10 贾慧颖;;认知价值判断[A];1997年逻辑研究专辑[C];199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苏小红;二元对立与二元和谐的利弊[N];中山日报;2008年
2 南帆;研究方法、过度阐释与二元对立[N];中华读书报;2010年
3 丁一;理论研究谨防“二元对立”论[N];中国摄影报;2006年
4 胡鹏林 吕永超;城市中的乡村文学[N];文艺报;2006年
5 林涵;穷人和富人互相需要[N];今日信息报;2008年
6 苏小红;二元对立在西方的文化表现[N];中山日报;2009年
7 刘康达;“尊故融新”应成为非遗保护的一个口号[N];北京日报;2007年
8 华东理工大学 罗建平;“硫磺”与“白银”的二元对立[N];社会科学报;2003年
9 陶清邋安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还原戴震[N];光明日报;2007年
10 朱四倍;实现私人财产权是确立宪法秩序需要[N];经理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寇旭华;从个体与异化社会的二元对立到超越对立[D];吉林大学;2012年
2 王建成;桑塔格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黎;孤独的自我反思者[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4年
4 杨洁梅;世纪之交的精神风景[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萨晓丽;论威廉·S·巴勒斯文本中的反控制和意识的拓展[D];厦门大学;2007年
6 朱安博;归化与异化:中国文学翻译研究的百年流变[D];苏州大学;2007年
7 赵丽娟;罗伯特·骚塞史诗中的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2年
8 马治军;道在途中—中国生态批评的理论生成[D];苏州大学;2012年
9 贾福生;流动中的生命[D];河南大学;2005年
10 车凤成;为被承认而斗争—贝娄作品主题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文峰;公共事务治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化[D];四川大学;2005年
2 黄冬群;论《押沙龙,,押沙龙!》的历史性与反历史性[D];重庆大学;2007年
3 居正华;论狄更斯自传体小说中的人物二元对立[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年
4 朱连增;死亡的意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4年
5 王绍兵;酒神与日神的交响[D];山东大学;2005年
6 徐练宏;结构与主题的完美统一[D];安徽大学;2006年
7 冯伟;《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中意象的二元对立[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2年
8 杜名义;对二元对立结构的消解[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9 陈春辉;评女性主义对传统翻译中二元对立的解读[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10 苗秀萍;从对立到共存—《达洛维夫人》中的二元对立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0029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00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