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微课程的设计分析与模型构建

发布时间:2018-07-27 13:27
【摘要】:伴随着翻转课堂、移动学习、碎片化学习、混合学习、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等概念的普及和发展,近几年微课程也受到了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对微课程理念、应用前景以及在实践中进行微课程教学模式探索的热潮。然而,目前对微课程尚无统一界定,有的学者认为"微讲座""微视频""微课"皆等同于"微课程";有的学者认为"微课程"的讲解时间应在"1分钟""5分钟"或"10分钟"之内。那么到底什么是微课程?微课程与这些概念的关系又是如何?以及如何设计微课程呢?这些问题将是本文试图解答与探索的。文章首先对"微课程"与"微讲座""微视频""微课"等概念的关系进行了梳理;其次分析了三个微课程网站的设计结构,最后从顶层设计的视角提出了"微课程"的概念设计模型。
[Abstract]:With the populariz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of flipping classroom, mobile learning, fragmented learning, mixed learning, research-based learning, individualized learning and so on, microcourses have been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ors in recent years. At home and abroad, there has been an upsurge in microcurriculum concepts, application prospects and the exploration of microcurriculum teaching models in practice. However, at present, there is no uniform definition of microcurriculum.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micro-lecture", "micro-video", "micro-lesson" are equivalent to "micro-course", and some scholars think that "microcourse" should be explained in "1 minute" 5 minutes "or" 10 minutes ". So what exactly is a microcourse? What i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urses and these concepts? And how to design microcourses? These questions will be solved and explored in this paper. Firstl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icrocourse" and "micro-video" and "micro-lesson" is analyzed, and then the design structure of three microcourse websites is analyzed. Finally, the conceptual design model of "microcurriculum" is put forwar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op-level design.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开放教育学院;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数字化教育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基金】:上海市教委委托课题“技术丰富环境下的课堂有效教学研究”资助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张民选;模块课程:现代课程中的新概念、新形态[J];比较教育研究;1993年06期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曾文婕;;微型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新方向[J];教育科学研究;2009年02期

4 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基于国内外微课程的对比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13年01期

5 祝智庭;张浩;顾小清;;微型学习——非正式学习的实用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超;;中国高校网站交互探析[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年07期

2 李振亭;赵江招;;微型学习:成人教育的新途径[J];成人教育;2010年07期

3 胡通海;汪颖;;面向成人学习者的微型学习资源分类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1年01期

4 朱哲;甄静波;;基于社会性软件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模式构建[J];电化教育研究;2010年02期

5 徐升;孙玉环;;基于SECI模型对虚拟学习社区非正式学习过程的研究——以ExcelHome学习社区为例[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0年30期

6 唐德海;甘鹏;;模块课程实现的若干原则性问题探讨[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7 李朋飞;李园园;郝建英;;基于Twitter(微博)的非正式学习探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年25期

8 聂久胜;;高校主题班会研究述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1年05期

9 高荣国;;网络教育的形态真谛——解析网络的学习、知识和教学形态[J];中国远程教育;2012年08期

10 郭小洁;;Web2.0环境下非正式学习模式的构建[J];成功(教育);2012年2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赖群;;非正式学习在高职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中的实践与思考[A];2010广西图书馆学会年会暨第28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2 王海丽;;关于技工院校主题班会设计与实施研究的文献综述[A];中国职协2013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获奖论文集(中册)[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3 杨荣昌;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海芬;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基础课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5 吴永和;学习资源服务生态环境构建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6 高山;普通高中物理模块课程教学实施调查及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廖元锡;新课程高考方案及考试大纲对高中科学领域模块课程实施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8 马金晶;成果导向教育博士课程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彭文辉;网络学习行为分析及建模[D];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浩;新媒体环境中的微型学习设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梅;基于社会性软件的教师专业成长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龚程玉;小学生命教育微型课程的开发与实施[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卢进满;基于小屏幕的教学软件用户界面设计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朱琦;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立国;基于Web2.0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社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6 谢明颖;移动学习对象元数据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穆晓艳;协作网络环境下中学教师非正式学习现状及对策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苏玲玲;移动通信环境下的微学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宣曼一;基于网络的大学生非正式学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10 赵云菲;小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玉芹;钟洪蕊;;国家精品课程网上资源教学设计与开发的内容分析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08年12期

2 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年10期

3 吴刚平;;深入研究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6年06期

4 顾凤佳;李舒愫;顾小清;;微型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J];开放教育研究;2008年03期

5 桑新民;李曙华;谢阳斌;;21世纪:大学课堂向何处去?——“太极学堂”的理念与实践探索[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6 孙众;马玉慧;;课堂教学视频的力量——网络时代教师群体学习的新渠道[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2期

7 胡铁生;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趋势[J];信息技术教育;2005年08期

8 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年17期

9 吴美娇;项国雄;;国家精品课程网络教学资源现状分析与优化[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10 滕霞,段崇江,张建伟,王学优;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研制[J];现代教育技术;2003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万锋;;移动学习应用模式探究[J];科技资讯;2008年31期

2 李莹;;M-learning:学习的未来[J];今日科苑;2007年22期

3 李望秀;李华新;;移动学习的新视域──欧洲mGBL项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9年02期

4 李婧;;基于Twitter的移动学习趋势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9年10期

5 胡乃香;;移动学习在大学生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09年32期

6 马如宇;;影响移动学习用户使用态度的前置性和潜在性因素解析——基于扩展式科技接受模型的视点[J];实验教学与仪器;2009年10期

7 郑琳琳;;利用小件进行移动学习的应用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0年11期

8 吴文涛;吕旭佳;张新明;;校园移动学习活动探究与设计[J];中小学电教;2010年12期

9 高蓉蓉;吕森林;;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教育技术研究的新热点[J];现代教育技术;2006年06期

10 宋桂敏;;资源管理策略在移动学习中的应用研究[J];科技信息;2011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赵萌;;云计算及其在移动学习模式下应用初探[A];计算机研究新进展(2010)——河南省计算机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徐红梅;;现阶段远程教育的交互设计分析[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孙以灌;;陶行知的课程化素质教育体系[A];纪念福建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20周年——陶研优秀论文集[C];2004年

4 徐正巧;赵德伟;庄科君;;认知弹性理论视角下的移动学习模式的探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5 王越;;移动技术支持的协作学习[A];创新沈阳文集(B)[C];2009年

6 白银;;国内教育技术媒体研究概述[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7 牛丽;陈珂;李金祥;;基于云计算的远程教育学习环境构建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尚鲜连;陈静;牛丽;;泛在学习环境的构建与研究[A];2011高等职业教育电子信息类专业学术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广州知点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何沛如;移动学习的七大商业机遇[N];人民政协报;2011年

2 江苏省南京市夫子庙小学校长 冯爱东;“孔夫子”也是一个校本教育资源[N];中国教育报;2008年

3 王晓飞;探索信息化条件下学习方式新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1年

4 美国杨百翰大学 P. Clint Rogers Stephen W. Liddle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 韩锡斌;移动教育为偏远地区信息化带来希望[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5 记者  沈祖芸;教师可自由选择培训机构和课程[N];中国教育报;2006年

6 李远;打造全新多维互动课堂[N];中国教育报;2006年

7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 胡小勇(曲岸);21世纪教育e化愿景[N];中国电脑教育报;2006年

8 ;让信息技术应用产出“智慧教学”[N];文汇报;2010年

9 曹飞;突出信息化的教育服务功能[N];光明日报;2007年

10 记者宋莉;中教与美国BTB强强合作共推移动设备浏览器[N];科技日报;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苏芳;以培养师范生教学设计能力为主线的微型课程设计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云菲;小件的设计与开发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庚明;支持情境认知的移动学习课程设计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4 罗丹;微型课程的设计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9年

5 傅健;我国移动学习现状及发展对策[D];吉林大学;2010年

6 于肆洋;3G技术支持的移动学习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顾凤佳;微型移动学习资源的可用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朱琦;手机移动学习资源内容设计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9 李友欣;手机移动学习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崔健;移动学习教学设计模式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1479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1479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9f8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