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自组织生态及其实现机制
[Abstract]: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is a new learning eco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ecology, it can be found that it is a self-organized learning ecosystem with unique characteristics of openness, non-equilibrium, nonlinearity, fluctuation and so on. The explanation of its self-organization ecological realization mechanism can be carried out from three aspects: technology ecology, knowledge ecology and interpersonal ecology, respectively, explaining the self-organizing material foundation and self-organizing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Self-organizing power source and other basic problems can be used as an effective analytic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network learning community.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
【基金】:云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课题“知识生态视野中的网络学习空间研究”(项目编号Y120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G43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孙存昌;母小勇;;“自组织”视角下的高校课程特性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年06期
2 龙明先;;需要层次理论与ERG理论的比较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09年06期
3 吴小鸥;;论教学场的自组织[J];全球教育展望;2007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显元;;科学发展模式的哲学解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2 钱益春;;耗散结构理论在旅游环境管理中的应用[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9期
3 高春凤;;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2期
4 叶春;陈志永;;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民族村寨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4期
5 王行靳;高冰;;基于自组织理论的农村组织创新机制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0期
6 李致重;;科学地认识阴阳五行[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7年02期
7 裴德超;李国;;协同学视野下竞技体育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靖;刘维平;王锋;;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驾驶中人因失误分析研究[J];安全;2011年03期
9 胡涛;;大学通识教育的反思和建议[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7期
10 任红勇;范方;;系统自组织与体育教学模式的再构[J];安徽体育科技;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航;;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城市规划[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孙显元;;科学发展观的几点思考[A];安徽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哲学学会专场——“科学发展观与安徽崛起”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俞旭;朱立;;台湾新闻传播教育的变迁:问题与挑战——一个系统理论的分析[A];信息化进程中的传媒教育与传媒研究——第二届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汇编(上册)[C];2002年
4 赵扬;;自主系统结构性能控制论参数[A];信息科学与微电子技术:中国科协第三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任世贤;;最小熵原理和网络最小熵原理[A];贵州工程项目管理论文集[C];2006年
6 昌灏;;以超循环系统理论解读循环经济的运行模式[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娄峥嵘;;基于自组织理论的行政体制改革内在机理探析[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汤雪梅;;Web2.0的自组织特性研究[A];新闻传媒与社会发展论坛·2007——中国新闻业发展现状与趋势论文集[C];2007年
9 王敏;;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生态化教学研究[A];中国风景园林学会2009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姚靠华;刘长船;;协同学隐喻的会计国际趋同[A];中国会计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静;区域产学研结合技术创新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徐子青;区域经济联动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邱涛;通信网络结构与城市功能模块的系统自适应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段伟花;企业信息技术外包关系及其演化机理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袁烨;基于生态理论的企业信息系统重构[D];吉林大学;2011年
6 杨俊;村镇住宅建设经济系统评价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宋燕;和合学视野下教师合作研修共同体建构的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王忠厚;从混沌走向协同:课堂教学系统自组织境域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韩晓燕;运动员训练系统的形成及其演化机制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1年
10 萧毅鸿;基于本体的复杂决策任务表示方法与求解技术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威;鄂西南古集镇空间变迁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乔宇;基于社会资本视角的都市社区治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黄志钦;珠三角产业集群发展及其对广西的借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谷小科;长株潭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系统论思考[D];湘潭大学;2010年
5 郁建华;自组织理论视域下奥林匹克运动发展历程及前景展望[D];苏州大学;2010年
6 汪磊;基于能量原理的岩石边坡稳定性研究[D];武汉工业学院;2010年
7 王茵茵;旅游影响下村落向小城镇形态演变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8 王海涛;旅游城市化背景下的旅游村落形态发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菲;产学研合作创新的机制与模式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逯明;自组织视野下的中国公益类科研机构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王振宏,刘萍;学习动机的自我理论与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何东涛,王永跃,葛列众;学生自我效能发展影响因素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3年Z1期
3 王伟廉;高校课程体系现代化的基本特征[J];上海高教研究;1997年04期
4 徐建平;学习型组织与自组织管理[J];现代企业教育;2003年06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冬梅;;课堂教学生态观阐释[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04期
2 冷波;;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设计分析[J];教育与职业;2006年35期
3 刘德汞;李广洲;;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发展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1期
4 曹飞腾;罗帅;;试析教育信息化的技术观[J];商品与质量;2011年S2期
5 林春生;;自组织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设计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2007年10期
6 刘德汞;李广洲;;基于自组织理论的教学系统演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年14期
7 徐陶,彭文波;课堂生态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年10期
8 张进清;;论学校管理制度的有效运行——以自组织理论为视角[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年27期
9 沈懿卓;李婧;;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网络教学设计探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年12期
10 李森;王银飞;;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J];早期教育(教师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文馥;;幼儿自主性生活与认知发展研究[A];全国第七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93年
2 王欣;;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思考[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周培植;营造高品质的教育生态[N];中国教育报;2004年
2 本报记者 韩旭;课堂成生态文明教育基地[N];中国花卉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于国庆;大学生自我控制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刘菊;关联主义学习理论及其视角下的教与学组织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丽萍;自组织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思想再构[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冯立明;自组织理论对创造教学的影响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刘芬芬;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远程培训活动设计[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潘静虹;基于网络的家校互动个案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杨瑜;基于开源软件的网络学习共同体的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年
6 康学军;基于任务驱动的网络学习环境设计策略的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7 李慧;基于网络学习共同体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平台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9年
8 丁洪霞;基于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网络教学交互理论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9 许松芽;新手—熟手—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学校生态观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费汝海;论课程自觉[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2775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775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