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初中生欺负行为及其与自尊关系分析

发布时间:2018-10-21 08:11
【摘要】:目的探讨初中学生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及其与自尊的关系,为学校欺负行为的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整群抽取海口市2所中学的363名中学生,采用自编欺负行为问卷与Rosenberg自尊量表进行调查。结果初中生受欺负、欺负及欺负/受欺负的发生率分别为18.5%,4.4%与32.2%。女生受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身体欺负的比例均低于男生(P值均0.01)。言语受欺负存在是否寄宿与年级差异(P值均0.05)。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网络侵权与自尊存在负相关(P值均0.01),在控制性别与年龄后,欺负严重程度、言语欺负与自尊的偏相关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欺负/受欺负者的自尊低于欺负者与未卷入者(P0.01)。结论初中生欺负行为具有稳定性,低自尊与欺负行为有关。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ullying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elf-estee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ntervention of school bullying. Methods 363 middle school students from 2 middle schools in Haikou were investigated by using self-made bullying behavior questionnaire and Rosenberg self-esteem scale. Results the incidence of being bullied, bullied and bullied / bullied i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was 18.5- 4.4% and 32.2kyr respectively. The proportion of verbal bullying, network infringement and physical bullying of girl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boys (P < 0.01). There was a difference between boarding and grade in speech bullying (P < 0.05). There was a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ullying severity, verbal bullying, network infringement and self-esteem (P < 0.01). After sex and age were controlled, bullying severity, verbal bullying and self-esteem were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P 0.05). The self-esteem of the bullies / victims was lower than that of the bullies and those not involved (P0.01). Conclusion bullying behavior of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s stable, and low self-esteem is related to bullying behavior.
【作者单位】: 海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分类号】:B8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张文新,武建芬;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2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3 陈世平,乐国安;中小学生校园欺负行为的调查研究[J];心理科学;2002年03期

4 张文新;中小学生欺负/受欺负的普遍性与基本特点[J];心理学报;2002年04期

5 谷传华,张文新;小学儿童欺负与人格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报;2003年01期

6 陈世平;小学儿童欺负行为与个性特点和心理问题倾向的关系[J];心理学探新;2003年01期

7 周海咏,丁云霞,郑希付;关于欺负类儿童自我概念的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3年01期

8 刘丽琼;肖锋;饶知航;陈婷;;中学生网络欺负行为发生特点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8期

9 王丽萍;;同伴关系在中小学欺负问题与自尊及心理健康间的中介效应[J];中国特殊教育;2012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邹泓;张春妹;;中学生的人格五因素、感知的社会支持与自尊的关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2 宋斐;;大学生体貌自尊、学业成绩、归因方式和自尊的关系[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3 纪林芹,张文新,Kevin Jones,Nannette Smith;中国与英国儿童对待欺负问题态度的比较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2期

4 徐云,周宗奎;受欺负中小学生的应对策略与干预措施[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年04期

5 张丽华,杨丽珠;3~8岁儿童自尊发展特点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01期

6 李海垒;张文新;张金宝;;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HKRA)的修订[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2期

7 罗艺;;校园欺负的现状与相关因素[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0年08期

8 王健;袁殷红;;家庭因素与小学生学校适应行为的关系[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01期

9 盖笑松,方富熹;我国校园欺侮问题的现状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3年04期

10 冯晓杭;于冬;;城市贫困儿童:问题现状与解决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朱晓菲;毕重增;;潜意识成就目标对个体自尊影响的实验研究[A];Proceedings of Conference on Psychology and Social Harmony(CPSH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馨竹;大学生金钱态度的结构、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2 陈亮;青少年早期的同伴侵害:发展轨迹、相关因素及性别差异[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蔡华俭;内隐自尊的作用机制及特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4 李闻戈;工读学生攻击性行为社会认知特点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林;青少年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6 张丽华;3-9岁儿童自尊结构、发展特点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4年

7 杨福义;内隐自尊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赵冬梅;童年中后期同伴交往的发展与心理适应:3年追踪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纪林芹;儿童攻击、相关问题行为的发展及其家庭相关因素[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董会芹;3-5岁儿童同伴侵害的一般特点及其与应对策略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敏;小学生同伴接纳、友谊质量对其人格发展的影响[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张洪菊;秦皇岛市流动儿童自我意识、社会适应发展特点及其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周丽平;问题学生的家庭教养方式与其自尊、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赵兴红;福州市初中阶段流动儿童自尊、应对方式与学校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郑景梅;初中班主任工作效能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树娟;外来务工与城市普通初中生的自我概念及其与气质、父亲教养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徐伟;城乡结合部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及干预[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王薇;中学生同伴群体欺负行为的调查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9 徐秀云;城市初中学生网络成瘾与自尊相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冯晓阳;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世平;乐国安;;关于学校中儿童欺负行为的研究[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武萌;陈洪岩;郑希付;;小学生对于欺负/被欺负问题的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研究;2010年04期

3 武建芬;中小学生的欺侮行为及其心理分析[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01期

4 张文新;学校中的欺负问题——我们所知道的一些基本事实[J];山东师大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5 刘丽琼;肖少北;;受欺负小学生求助心理与行为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1年06期

6 黄刚;独生子女的人际关系及其社会意义[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0年02期

7 王美芳,张文新;中小学中欺负者、受欺负者与欺负-受欺负者的同伴关系[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02期

8 李俊;3-9岁儿童的攻击性行为调查[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年04期

9 张文新,武建芬;Olweus儿童欺负问卷中文版的修订[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9年02期

10 张文新;初中学生自尊特点的初步研究[J];心理科学;1997年06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娴;高中生网络欺负行为及其干预模式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舒冬,邹宇华,张东枚,李丽霞,李燕芬;大学贫困生生活状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6期

2 潘满英;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干预对策[J];中国学校卫生;2005年07期

3 安芹;贾晓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自我意识的现状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年04期

4 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二、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年42期

5 汪雪莲;许能锋;瞿书铭;江巧瑜;;女大学生就业危机感现状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中国校医;2007年05期

6 汪为聪;;高职护生心理健康调查分析[J];家庭护士;2008年01期

7 曹志友;欧阳瑾;王冬梅;金光;;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特点与健康教育策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09年08期

8 胡萍;王志中;;留守与非留守高中生社会支持的比较研究[J];校园心理;2009年05期

9 夏镇夷;老年精神卫生与心理咨询服务[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88年01期

10 吴芬观,余田富;学生心理健康障碍因素及心理保健要点[J];中国校医;200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健身;徐美英;黄一民;张锡坤;吴君壁;宋秀兰;;儿童精神卫生偏异的发生率以及在家庭教育中如何防治的初步探讨[A];全国第六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1987年

2 马会萍;;易内疚和易羞耻大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3 马会萍;;易内疚和易羞耻大学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6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4 李占江;;精神卫生与心理健康工作相结合[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42:心理论,心技术,,新发展——社会进化与心理进化[C];2010年

5 俞显耀;韩晓燕;迟毓凯;;角色影响决策:基于关联效应的面试情境行为决策研究[A];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9年

6 马会萍;寇_g;;易内疚与易羞耻高中生在假设内疚-羞耻情境中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7 方丰娟;;上海市幼儿心理健康问卷的编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周晓斌;陈红香;;国内关于单纯性肥胖儿童心理的研究综述[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9 马会萍;寇_g;;易内疚和易羞耻高中生的社会信息加工特点的研究[A];北京市社会心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10 曹枫林;苏林雁;高雪屏;刘军;肖汉仕;耿耀国;苏巧荣;王玉凤;;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的影响因素[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北京友谊医院心理门诊副主任医师 柏晓利;了解你的“心病”[N];中国医药报;2002年

2 ;精神卫生不容忽视的公益角落[N];人民政协报;2003年

3 刘敏 记者 邓晓洪;外国专家助力我市灾后心理重建[N];成都日报;2008年

4 记者 张晴;关注精神卫生[N];中国妇女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王晓冬;抚平受伤的心灵[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杨咏梅;直面抑郁症[N];中国教育报;2000年

7 钱峰;教普通人学会心理保健[N];健康报;2004年

8 小雪;心理健康应从少儿抓起[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北京回龙观医院 武雅学;医院新增“金融病”救心比救市更重要[N];北京日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吕向群;你不会懂得我伤悲[N];玉溪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赵玉芳;持续性社会事件认知的初步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2 冯晓杭;中美大学生自我意识情绪跨文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罗鸣春;中国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需求现状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4 赵崇莲;广东省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胡宓;社会联系、社会支持与农村老年人情绪问题相关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玉萍;职业院校贫困女生心理和行为探析[D];福建师范大学;2006年

2 马s

本文编号:22845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2845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261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