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视觉表征:知识可视化的实践途径
[Abstract]:Knowledge visualization is the focus of current research, but it stays at the macro level, and the specific path of practical advancement needs to be further explored. Through literature research and summary of practical results, the discussion and practice of present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mainly focus on three core points: purpose, function and mea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emiotics,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knowledge and its research field can be defined as: the meaning of knowledge is encapsulated in the visual text by means of media tools, and the encapsula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meaning is the representation. With the aid of knowledge visual representation, the practice of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can be promoted in the following three aspects. On the purpose, knowledge visual representation can effectively support the "knowledge innovation" oriented by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by means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hinking". In terms of means, knowledge visual representation supports the breakthrough of "graphic representation" by means of the production of image meaning. Functionally, knowledge visual representation supports knowledge visualization in knowledge transfer between people by means of "internal and external knowledge representation transformation".
【作者单位】: 淮南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基于孔子学院的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视觉表征研究”(课题编号:13YJC880132) 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重点项目(暨产学研重点项目)“淮南‘数字企业’中e-Learning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KJ2012A258)
【分类号】: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国庆;;知识可视化2004定义的分析与修订[J];电化教育研究;2009年03期
2 张舒予;论网络时代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播[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3 朱永海;聂竹明;施勇;张新明;;符号性学习[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赵国庆,黄荣怀,陆志坚;知识可视化的理论与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05年01期
5 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分析框架[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5期
6 张凤,何传启;知识创新的原理和路径[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年05期
7 何美萍;唐剑岚;全波;;视觉化表征及其在数学学习中的作用[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8期
8 赵慧臣;;知识可视化视觉表征的设计方法[J];开放教育研究;2012年05期
9 颜晓峰;知识创新与不确定性[J];社会科学;2000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汤筠冰;跨文化传播与申奥片的国家形象建构[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雄波;知识表示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增宏;;甲骨文会意字的象似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2 洪治国;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勇敢品质的构建[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6期
3 孙建新;新课程下化学策略性知识的教学研究与实践[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4 何世艾;强化课堂教学 提高板书技能[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6期
5 何更生;语文素质与语文学科中的素质教育[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6 孙素音;;多媒体英语课堂中意义的多模态构建和传递[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7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8 宋春艳;;商务英语口语表达能力提高策略[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9 任其平;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10 张同乐;杨世宏;;自主学习的理论基础与大学英语教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健;;《天使与魔鬼》: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郭芝叶;;关于视觉脑研究的哲学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王丽;;技术中的符号[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4 刘玮琳;;廊桥信仰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寿宁廊桥为研究对象[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党军;;双语词典的多模态化——用户·词典·编者[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志丹;萧力争;李朵娇;潘宇;;茶文化符号“茶祖神农”的符号学解读[A];《中华茶祖神农文化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祝素月;孟晓俊;;本科会计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5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二届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陈静然;;会计学专业课程建设改革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潘学丰;孟子厚;;噪声干扰对数字短时记忆注意力的影响[A];运输噪声的预测与控制——2009全国环境声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尤来菊;;女大学生学业成绩与运动能力探析[A];第8届全国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洪亮;国防科技情报知识管理体系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周扬;面向中药药性多维表征体系的中药本体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越民;中美报纸新闻中女性形象塑造的跨文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黄慧娟;鲁道夫·斯坦纳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谭婷婷;网络微内容推荐方法及支持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9 顾本柏;客体相似性表征的认知和发展机制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圣阳;足球运动员视觉搜索策略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于海雷;历史课堂教学的本质是人格教育[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静;概念图/思维导图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杜兆群;素描结构语言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5 张琳;基于隐喻的产品形态设计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6 董坤坤;基于WAP的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平台的设计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7 崔乃军;多模态话语分析与电影作品及翻译[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郭恩华;篮球赛事网络英语新闻报道的多模态话语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9 徐艳艳;系统功能符号学视角下的多模态商业广告语篇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10 袁敏;非传统商标的法律保护[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2 韩雪;课程整合的理论基础与模式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02年04期
3 崔新建;文化认同及其根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4 张颐武;“国都”与“全球都市”:双重想象的混杂[J];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02期
5 钟义信;自然语言理解的全信息方法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6 钟义信;;论“信息-知识-智能转换规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7年01期
7 聂春雷;;网络课程学习平台构成的探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年01期
8 谭寨璐,朱礼;基于本体论的知识表达模式及其必要性[J];中国远程教育;2002年10期
9 邹威华;;后殖民语境中的文化表征——斯图亚特·霍尔的族裔散居文化认同理论透视[J];当代外国文学;2007年03期
10 郭朝明;网络时代媒体对教与学的影响[J];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1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曾锦麒;语义WEB的知识表示语言及其应用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2 朱静秋;信息技术支撑下的视觉素养培养研究和实践[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旭阳;知识表示与获取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5年
4 庞开放;基于.NET框架的专家系统研究与设计[D];安徽大学;2005年
5 邱婷;知识可视化作为学习工具的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6 鲍贤清;概念图在课堂协作知识建构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6年
7 王珏;“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8 黄万获;视觉文化视域中的“视觉方式”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9 吴云;基于词汇语义色彩分析的文本倾向识别[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新华;;探析教师专业发展的理想范式和实践途径[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1年01期
2 杨丽茹;建构主义教学观的要素、内在机制及主要特征——一种符号学的视角[J];外国教育研究;2003年12期
3 金海芳;;校本科研的SWOT分析及实践探索[J];文教资料;2007年35期
4 温茹;李德敏;;浅议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教师的实践途径[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潘宏佳;;构建和谐有效德育体系实践途径的探索与研究[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3期
6 黄平;浅议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J];甘肃教育;1997年09期
7 王显军;;论邓小平教育政策的价值取向与实践途径[J];教育探索;2007年11期
8 尹士峰,邹红,敖慧斌,朱连生;浅议师德建设的实践途径[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9 彭思毛;;远程教育践行以学生中心教学理念探索[J];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10 佘远富;;地方高校推进课程网络化建设的实践途径[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5条
1 首都师范大学学生代表 刘娟;走孟老师一样的从教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6年
2 耿晶;进校园 进岗位 进社区 进农村[N];海南日报;2006年
3 赵珂;迈向教育优质和谐高地[N];四川日报;2009年
4 本报记者 夏禾;让我们的学生长得更好[N];苏州日报;2009年
5 灌南县教育中心 周如俊;如何避免教师专业成长中“兜圈子”?[N];江苏教育报;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珏;“图形组织者”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2 李艳;网络教学中知识点网络的个性化呈现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段维清;知识可视化方法的教学应用之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尹小平;基于协同工具的课堂可视化知识管理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刘兆君;促进深度学习的数字化游戏研究与设计[D];中南大学;2008年
6 陈天洪;文化视野中概念的探究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7 聂可;课堂教学之符号意义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8 周荣艳;浅析跨文化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9 钟达;知识可视化及其教学应用[D];西南大学;2010年
10 狄俊;审美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及其实践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4259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2425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