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及阈限
发布时间:2021-07-04 15:38
信息技术与教学已然相互"浸没",信息技术日益成为教学存在之根据。基于特定"本体"诠释功能和反馈机制,信息技术应用得以突破传统教学认识论逻辑话语体系,不再局限于教学功能延伸,而演变为教学理念和教学价值革命。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集中体现为教学过程中各类技术性应用和对教学主体各类践行过程的指示性界定。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阈限,既表现在教学主导性特质的历时性转变、更替过程中,又体现在"技术"与"育人"必然面对的共时性冲突与对立过程中。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信息技术对本体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本体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阈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 孟建. 现代传播. 2002(03)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3265059
【文章来源】: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8,(06)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5 页
【文章目录】:
一、信息技术对本体的拓展
二、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本体
三、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进路
四、信息技术的教学本体阈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视觉文化传播:对一种文化形态和传播理念的诠释[J]. 孟建. 现代传播. 2002(03)
[2]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 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1997(04)
本文编号:32650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3265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