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远程教育论文 >

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的人类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9 06:24

  本文关键词: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的人类学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学位授予仪式 人类学 文化


【摘要】:高校学位授予仪式作为高校校园礼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建设及个体的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日益凸现出来。学位授予仪式一方面标志着学生学习生涯的暂时结束,另一方面也代表着学生的人生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为此,本文从人类学的视角出发,对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的过程、具有象征性意义的符号以及仪式的教育功能进行了初步探讨。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教务处;
【关键词】学位授予仪式 人类学 文化
【分类号】:G40-056
【正文快照】: 一、高校学位授予仪式的过程解读(一)分离阶段:告别过去。在仪式中,相关人员通过大量的仪式化活动的安排来构造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共同行为模式,形成集体氛围,并通过一些专业化的手段将其固化为不同于日常生活环境的封闭系统。具体来说,这些仪式活动包括基本的国歌演奏、校长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理论的知识谱系[J];民俗研究;2003年0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攀攀;;震后新生:羌区学校教育重建中的问题及思考[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户晓辉;;中国传统节日与现代性的时间观[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3 刘伟;张佩佩;;南京国民政府国庆纪念中的辛亥记忆[J];安徽史学;2011年03期

4 华智亚;;族谱、民俗生活与村民的记忆——对安徽T村的考察[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刘志;;悲剧性作品对塑造健全人格的作用[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9期

6 陈君;;审美人类学视野下的文化展演——以浙东楚门铁梗游行为个案[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7 张亚丽;;博尔诺夫空间观对学龄前儿童家庭教育的启示[J];安康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8 张启树,陈修梅;博尔诺夫非连续性教育思想及其启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9 汪孔丰;;民俗学教学视阈下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10 张蜀津;;“国家史”的编纂与民族国家集体记忆的建构 论“十七年电影”中的民国叙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信茹;朱凌飞;;都市中的“媒介仪式”——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媒介传播研究[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C];2004年

2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刘敏;;村落仪式的传承与嬗变——可邑村阿细跳月的传播现象分析[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4 谭晓霞;;现代背景下的八宝镇巫术现状浅析[A];全球化背景下的云南文化多样性[C];2010年

5 罗正副;;民族文化的实践记忆——以一个布依族村寨的“送云”仪式为例[A];布依学研究(之九)[C];2008年

6 李佳;;中小学STS教育的反思——基于《汶川地震建筑震害分析》的解析[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健;;汉代祈农与籍田仪式及其重农精神[A];2007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7年

8 邢莉;;蒙古族那达慕的人文精神[A];论草原文化(第六辑)[C];2009年

9 王鉴;;教育人种志研究的理论与方法[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秋芝;口头表演与文化阐释[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2 龙秀雄;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艾娟;知青集体记忆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蒋开君;范梅南现象学教育学思想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7 陶宇;单位制变迁背景下的集体记忆与身份建构[D];吉林大学;2011年

8 张霁雪;城乡结合部的社会样态与空间实践[D];吉林大学;2011年

9 田应仟;中等职业教育与民族社区共生发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王许人;新塘乡土家族仪典文化与教育法实施的关系分析[D];西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沙小妹;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研究和实践[D];苏州大学;2010年

2 田亚婕;新课程理念下中学班主任专业素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罗美玲;从宗族仪式到民族节日[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4 许晓斌;工业遗产与地方社会变迁[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王锋;在中学化学课程中实施生命教育的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6 朱沛升;“文革”——沉重的集体记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丁們;电视媒体在危机事件中的报道策略及功能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明菊;论教师的教学自主权[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晶;师生主体间性视阈下的中学德育课教学过程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徐文妹;终身道德学习理念及其教育启示[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元玲;;试析美国课堂教学领域中的人类学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2期

2 仁青扎西;罗生全;;论教师共同体文化的形成[J];西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S1期

3 颜平建;张秀荷;杨英法;;中国教育创新文化溯源[J];中国成人教育;2007年15期

4 张敏敏;;论教育全球化与我国教育本土化[J];当代教育论坛(上半月刊);2009年01期

5 张家;;自由教育:大学的一颗童心[J];大学教育科学;2009年06期

6 庄维平;;试论考试的功效[J];中国成人教育;2006年10期

7 王继华;;文化育人理念的教育价值[J];教育文化论坛;2009年02期

8 葛静霞;;新课程与合作课程文化的重建[J];青年文学家;2010年17期

9 刘海波;;烈士陵园建设与教育文化的结合[J];技术与市场;2011年08期

10 程方平;考场文化的价值[J];中国教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志;王佑华;;学校文化的发展和诊断[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宝森;;文化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成长之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全国第七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十周年纪念大会论文集[C];2001年

3 滕志妍;;关于中国教育人类学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冯增俊;;论中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主题[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杨中枢;;本尼迪克特的意义:教育人类学的视角[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常永才;王欣冉;;何以促进今日教育人类学研究的发展:美国学习研究的启示[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祁进玉;;教育人类学研究:中国经验30年(1978~2008)[A];中国少数民族教育学会第一次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8年

8 何晓雷;;构建中国本土化的教育人类学[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中枢;;教育人种志的认识论思考[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岳天明;;试论我国教育人类学的学科定位与学科精神[A];“首届中国教育人类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杨孔炽;文化人类学对教育理论研究的启示[N];光明日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鲁平;解读上海外语教育:历史与文化语境的嬗变[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曹世敏;道德教育文化引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3 李殿森;论课程知识的社会建构[D];西南大学;2006年

4 吴晓玲;走近教学想象力[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6 白芸;理解学生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7 王海燕;地域文化与课程[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刘旭东;现代课程的价值取向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0年

9 杜文军;作为一种方法论的课堂人种志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10 姜月;遮蔽与解蔽[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庆军;学校品牌的视觉形象研究[D];江南大学;2005年

2 胡金莲;云南少数民族、汉族小学生学校适应性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跨文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3 涂渊;第三次教育理论革命[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4 黄春燕;清代桐城教育发展初探[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颜志荣;钱宾四新亚时期“中国人”教育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6 逄金龙;胡先殨文教思想简论[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吴兵;文化的理解与融合:多元文化课程发展的探讨[D];西南师范大学;2001年

8 杨光海;大众文化的批判与重构:当代中国学校教育的重要使命[D];曲阜师范大学;2002年

9 李义胜;当代教师的文化使命[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杨红英;新课程改革中教师阻抗的文化检视[D];广西师范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75177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5177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296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