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干预
本文关键词: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干预
更多相关文章: 医科大学生 生涯适应力 自我概念 生涯规划课程
【摘要】:目的: 了解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探讨生涯规划课程对改善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效果。对象: 调查研究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大一至大四年级中随机抽取24个班级共805人作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干预研究把自愿报名且符合标准的70名同学作为干预研究的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 方法: 问卷调查法:使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自我概念量表》和一般基本情况调查表对山西医科大学8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影响生涯适应力的因素。 试验干预法:试验组参加共八节的生涯规划课程,对照组不接受课程的干预。 测量法:使用《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等量表在课程开始前一个星期、课程结束以及课程结束一个半月后进行重复测量,以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调查研究结果:1.医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在年级、学生干部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具体表现为:大一与大四学生都显著高于大三学生;学生干部得分显著高于非学生干部。2.医科大学生的自我概念及其各维度与生涯适应力及各维度存在显著的相关且对生涯适应力具有一定的预测力,而典型相关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自我概念与生涯适应力的内在关联。 干预研究结果:1.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生涯适应力在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F=10.728,P0.01);生涯适应力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F=10.781,P0.01),并且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因分组而不同(F=3.394,P0.05);2.进一步两两比较后发现:试验组即时后测与延时后测得分均显著高于前测得分;在即时后测和延时后测上得分上,试验组得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3.在自我概念总分、心理自我、社会自我上,试验组延时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自我概念与生涯适应力内在关联紧密且对生涯适应力具有一定的预测力。 以提高医科大学生自我概念为核心的“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对提高医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有显著的效果,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方式。
【关键词】:医科大学生 生涯适应力 自我概念 生涯规划课程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R-4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前言10-13
- 研究一 医科大学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13-24
- 1 研究目的13
- 2 研究对象13-14
- 3 研究工具14
- 3.1 《大学生生涯适应力问卷》14
- 3.2 《田纳西自我概念问卷》14
- 4 研究程序14-15
- 5 研究结果15-24
- 研究二 “体验式”生涯规划课程对改善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的实效研究24-38
- 1 研究目的24
- 2 研究假设24
- 3 研究方法24-25
- 4 生涯规划课程方案的设计25-28
- 5 研究程序28
- 6 研究结果28-38
- 讨论38-48
- 1 医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38-41
- 2 大学生自我概念与生涯适应力的关系41-42
- 3 生涯规划课程效果的分析和讨论42-45
- 4 研究创新45
- 5 研究不足45-46
- 6 教育建议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文献综述52-64
- 参考文献60-64
- 附录一 量表64-67
- 附录二 生涯规划课程方案67-72
- 个人简历72-73
- 致谢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玉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现状及改进对策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宋家龙;尚龙洋;陈龙;陆晓旭;杨智辉;;大学生性别角色与职业成熟度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08期
3 乐晓蓉;;体验式生涯规划教学探微[J];职业教育研究;2010年01期
4 赵小云;薛桂英;;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现状及其与生涯决策风格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10期
5 赵小云;;大学生的生涯适应力及其与家庭社经地位的关系[J];现代教育管理;2012年02期
6 李萍;马伟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及对策[J];社会心理科学;2011年04期
7 荆雷;张亚宁;卢莉;;医科大学生职业成熟度和职业价值观研究[J];基础医学教育;2011年08期
8 龙立荣,方俐洛,凌文辁;职业成熟度研究进展[J];心理科学;2000年05期
9 于泳红;大学生内隐职业偏见和内隐职业性别刻板印象研究[J];心理科学;2003年04期
10 金盛华,李雪;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手段与目的[J];心理学报;2005年05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赵小云;大学生生涯适应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2 曾维希;大学生的生涯不确定感类型与症结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7721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72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