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90后”独生子女自我认知的教育对策
本文关键词:提升“90后”独生子女自我认知的教育对策
【摘要】:自我认知(self-cognition)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恰当地认识自我,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是自我调节和人格完善的重要前提。本文以数所高校独生子女研究结果为基础,从专业的社会心理学角度对其自身进行细致的分析、研究。寻找规律性,探讨有价值的对策,促进"90后"独生子女自我认知的发展,从而提升和完善他们的自我认知水平,解决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促进独生子女在各方面的全面发展,更好地适应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作者单位】: 沈阳化工大学社会科学系;
【关键词】: “后” 独生子女 自我认知 教育对策
【基金】:2012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项目编号:L12BZZ028) 校2012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阶段成果
【分类号】:B844.2
【正文快照】: 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自我观察是指对自己的感知、思维和意向等方面的觉察;自我评价是指对自己的想法、期望、行为及人格特征的判断与评估,这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90后”的青年人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调查我们发现,“90后”独生子女对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陈健芷;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状况分析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含韫;社会互动视野中的新型师生关系[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林楠;;论大学生社会化的实现[J];安徽农学通报;2007年04期
3 赵琳华;;运用专业社会工作解决和预防农村赌博问题[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09年09期
4 张向东;刘慧臣;;农村大学生的角色认同与学校适应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5 金良祥;;中美中东政策分歧的认知差异分析[J];阿拉伯世界研究;2008年05期
6 叶朝华;马陵合;;天朝心态与晚清的货币改革[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隋红;;影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心理因素及其调控[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年04期
8 张玲;;浅析档案工作者的职业认同[J];北京档案;2011年03期
9 王玲艳;章荣琦;秦霞;张力;;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二元人格结构整合优化[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2年01期
10 姜振华;名牌、假冒与信任[J];北京社会科学;200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慧;;论国际新闻报道中的误读现象[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李琰;;《我思与我在》选题策划[A];图书选题策划报告——第五届“未来编辑杯”获奖文集[C];2006年
3 罗曼;;贵州民族地区留守儿童教育环境现状调查与分析[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李强;;贵州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现状与特点[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李宏儒;;浦东公务员和教师普通话能力、行为和态度及相关性研究[A];第三届全国普通话水平测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蔡炜;;论新时期小学生集体荣誉感的培养[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二专辑)[C];2006年
7 李树榕;;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与“草原歌曲”[A];论草原文化(第五辑)[C];2008年
8 钟帅;唐小飞;;基于消费者-品牌关系的品牌资产研究:概念化模型构建[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市场营销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王中会;蔺秀云;;流动儿童社会认同特点及其对城市适应的影响[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兵;汉英维护言语行为[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初春华;党的群众工作心理层面的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徐旭林;社会群体行为建模及其动力学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陈丰;信访制度成本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黄庐进;转型时期中国中产阶层消费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6 游泓;情感与信任关系的社会学研究[D];武汉大学;2009年
7 于天琪;社会经济地位与幸福感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陈延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闫闯;制度变迁中的象征秩序[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张晓鹏;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的构建与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小剑;大学生消费行为现状及发展趋势的社会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丽;安徽省非体育类在读研究生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3 赵青梅;和谐社会视域下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自我调适[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娟;中等职业学校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艳君;初中教师间竞争关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罗靖;高师生挫折承受力与社会支持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李晓郛;政府信息公开中的个体信息公开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钱艳文;新苏北人在上海的文化适应[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9 崔芳;孤独症儿童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婷婷;旅游管理专业青年教师职业认同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先锋;独生子女高中生心理卫生状况调查[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9年04期
2 刘海鹰;小学阶段独生子女焦虑倾向的调查分析[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1年01期
3 刘运喜;独生子女心理障碍与家庭教育——兼谈学校、社会的责任[J];当代教育论坛;2005年20期
4 陈旷;直面独生子女的“回避心理”[J];科学启蒙;2005年11期
5 洛阳市科委“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实验与研究”课题组;城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矫正[J];天中学刊;1998年03期
6 余逸群;令人担忧的独生子女心理素质[J];百科知识;1998年11期
7 张伯华,齐冬梅,孙英新,于雷,李颖;大学新生中独生与非独生子女的心理状况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9年04期
8 牟肇蓉!401147,傅以容!401147,肖晓阳!401147;重庆市独生子女心理健康调查[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9 唐啸;;抑制独生子女的“蛋壳效应”[J];独生子女;2003年02期
10 邹翔;;论独身子女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德育[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锋;;大学新生时间管理倾向的初步研究[A];第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2 王建中;;独生子女大学生心理卫生特点研究[A];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化研究——第八届全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王红;;对儿童攻击性心理障碍的浅析[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青少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全国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夏勇军;;永康市应征青年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A];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胡珍玉;徐银儿;袁红;;独生子女健康心理早期系统干预的追踪研究[A];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5至6岁独生子女知识面认识能力及家庭教育状况的调查[A];中国心理学会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及建会60周年学术会议(全国第四届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上)[C];1981年
7 魏刚;;男孩——民族期待的后续——关注儿童期男孩的心理问题[A];首届中青年心理卫生学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8 吴锦武;;浅谈独生子女的心理特征及其教育对策[A];江苏省教育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综合一专辑)[C];2006年
9 吕石美;;当独生子女遇到独生子女[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成果集(中国名校卷)(一)[C];2009年
10 裴秀英;肖祖芬;;父母养育方式对独生子女性格形成的影响[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振东;应重视:独生子女心理健康[N];江西日报;2000年
2 记者 汤南;广州独生子女孤独感低于京杭[N];信息时报;2003年
3 顾洁奇 闵抗;石湖荡实施独生子女心理行为干预受好评[N];东方城乡报;2009年
4 王育琨;社会措手不及面对“圈养一代”[N];上海证券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何佳颐 实习记者 孙婧;独生子女“心病”多[N];健康时报;2005年
6 王淑芹;做人切莫“小心眼”[N];卫生与生活报;2006年
7 许争;家长的心理疾患急需引导[N];中国妇女报;2005年
8 顾 婧;走进“家教心理”[N];中国中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李鹏;无法承受的心理之痛[N];北京科技报;2011年
10 马志高;年轻人,,你那不叫“怀旧”[N];中国医药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刘凌;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及其与母婴依恋的关系[D];辽宁师范大学;2009年
2 刘启刚;青少年情绪调节:结构、影响因素及对学校适应的意义[D];吉林大学;2009年
3 傅一笑;基于双生子的儿童个性、心理健康研究和不通过五种感觉通道的交流现象初探[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张静;当代大学生儒道传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占吉;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9年
2 徐颖;独生子女的友谊对孤独感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段放;儿童延时自我认知的发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4 胡重庆;对独生子女人格的异质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5 刘凌;婴儿自我认知的微观发生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红晓;高职毕业生择业焦虑及影响因素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7 夏冬丽;乐观初中生的自我认知特征[D];河南大学;2011年
8 张宜彬;我国初中生自我认知、自我评价和适应的现状及其关系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9 陈希;网络对当代大学生自我认知的影响及对策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12年
10 蓝亭;贵州民族学院汉、土家、苗、布依、侗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比较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7728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77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