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格特质、评价恐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本文关键词:大学生人格特质、评价恐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正向评价恐惧 负向评价恐惧 人格特质 人际交往能力 影响因素
【摘要】:目的: 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状况,分析影响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因素,探讨人格特质,评价恐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蚌埠市三所大学1430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应用正向评价恐惧量表、简明负向评价恐惧量表、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及艾森克人格问卷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方法分析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曾经担任学生干部、生源地、学习成绩、与父母关系以及家庭收入之间的差异;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评价恐惧和人际交往能力的相关性;中介效应检验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评价恐惧与人际交往能力间的中介作用。 结果: (1)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认知评价取向、感受性取向、社会退缩取向、意向性取向和人际交往能力总分得分分别为79.79±12.63、21.09±4.21、40.97±5.57、33.94±4.45、175.78±19.77。 (2)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总分、社会退缩取向、意向性取向得分女生均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除感受性取向外,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感受性取向外,曾经担任过干部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得分均高于没有担任过干部的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年级学生的认知评价取向得分高于大二年级学生(P0.05),其余不同年级、文科和理科、医学生和非医学生各项指标得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3)家庭环境中,生源地为城市的学生认知评价取向、感受性取向和综合交往能力得分均高于农村的学生(P0.05);独生子女的人际交往能力总分、认知评价取向和感受性取向得分均高于非独生子女(P0.05);除意向性外,与父亲关系一般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及各因子得分均低于与父亲关系很融洽的学生(P0.01)。与母亲关系一般的学生认知评价取向、社会退缩取向、意向性取向和综合交往能力得分均低于与母亲关系很融洽的学生(P0.05)。家庭收入相对低的学生认知评价取向和综合交往能力得分均低于家庭收入相对高的学生(P0.01)。 (4)正向评价恐惧、负向评价恐惧与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人格特质中内外倾向因子与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及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精神质和神经质因子与人际交往能力各因子和总分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正向评价恐惧、负向评价恐惧和内外倾向均呈显著负相关(P0.01),与神经质和精神质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 (5)正向评价恐惧在人格特质(E,P,N)和人际交往能力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5.4%、22.73%和24.62%);负向评价恐惧在人格特质(E,P,N)和人际交往能力间均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分别占总效应的11.03%、32.34%和19.33%)。 结论: (1)性别、学习成绩、是否担任过学生干部、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与父母关系、家庭收入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正向评价恐惧、负向评价恐惧以及人格特质均是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因素。 (3)正向评价恐惧和负向评价恐惧在人格特质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中具有传递作用。
【关键词】:正向评价恐惧 负向评价恐惧 人格特质 人际交往能力 影响因素
【学位授予单位】:蚌埠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G444;B848;G645.5
【目录】:
- 摘要5-7
- Abstract7-10
- 1 前言10-17
- 1.1 人际交往能力11-13
- 1.2 人格特质13-14
- 1.3 评价恐惧14
- 1.4 人际交往能力、评价恐惧和人格特质的相关研究14-16
- 1.5 理论依据16
- 1.6 研究的意义16-17
- 2 研究方法17-20
- 2.1 研究对象17
- 2.2 调查工具17-18
- 2.3 质量控制18-19
- 2.4 统计学方法19-20
- 3 结果20-33
- 3.1 调查对象的一般情况20-21
-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21-22
- 3.3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在人口学变量之间的差异22-25
- 3.4 大学生之间人际交往能力在不同家庭环境中的差异25-28
- 3.5 大学生评价恐惧、人格特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28-30
- 3.6 大学生评价恐惧及人格特质的中介效应检验30-33
- 4 讨论33-39
- 4.1 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33
- 4.2 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差异分析33-36
- 4.3 大学生评价恐惧、人格特质和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36-39
- 5 研究的结论、局限及展望39-40
- 5.1 结论39
- 5.2 本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39-40
- 6 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建议40-42
- (一)客观评价自己,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40
- (二)密切联系家庭,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40
- (三)学校定期举办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服务40-41
- (四)加强与社会联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41-42
- 参考文献42-47
- 致谢47-48
- 附录 A 综述48-54
- 参考文献51-54
- 附录 B 问卷54-62
- 附录 C 撰写的论文6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孟莉;;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2 张环;;青年学生社交能力评定问卷的编制[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3 王军;赵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调查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冯宗侠;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现状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5 丁璐;程士涛;;独生子女大学生人格特征浅谈[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2期
6 陈虎强;男女大学生交往障碍的性别差异调查研究[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7 崔光成,张丽宏 ,赵阿勐 ,姚齐和;交友小组训练对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8 马丽霞,邱亚峰;高三学生负面评价恐惧与高考焦虑的相关性[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年01期
9 薛敏;廖大凯;薛涛;;家庭教养方式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吴婧;;对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几点思考[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长飞;大学生人格特质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代鹏;中学英语教学中人际交往能力培养的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芹燕;地方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研究[D];西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78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wangluojiaoyulunwen/78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