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协同视角下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本文关键词:家校协同视角下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出处:《中国校外教育》2016年3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幼小衔接是指儿童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刚刚小学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一过程要面临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的养成等入学适应性问题。在这一阶段,家庭与学校双方应该共同为新生负责,加强沟通与合作,以帮助一年级新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和心理上认同,为小学教育奠定良好的基础。本文基于文献法和定性研究方法,对国内外幼小衔接现状以及家校协同合作模式进行了调研,提出探索教师培养一体化、将家长培训融入小学新生入学教育、构建立体化的家校协同模式等建议。
【作者单位】: 北京市东城区永生小学;
【正文快照】: ◆宋继红(北京市东城区永生小学)幼小衔接是指儿童从学前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阶段,对于刚刚小学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一过程要面临自身角色的转变,学习生活方式的转变,行为习惯和组织纪律性的养成等入学适应性问题。在这一阶段,家庭与学校双方应该共同为新生负责,加强沟通与合
【相似文献】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刘新红;;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研究[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2 宋怀昌;;正确处理好幼小衔接的几个原则问题[A];中国管理科学文献[C];2008年
3 康长运;;中国近代幼小衔接理论和实践[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5)——中国基础教育史研究(含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特殊教育、工读教育等)[C];2009年
4 孙雪莲;;拓展幼小衔接视角 促阅读习惯养成[A];2014年8月现代教育教学探索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4年
5 郝海鸥;;开拓进取为教育 求实创新为学生[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2)[C];2013年
6 高文军;;视障儿童入学前适应性教育的研究——盲校幼小衔接问题的探讨[A];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残疾人心理卫生分会第七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张力 通讯员 李文祥;市公安局幼儿园注重“幼小衔接”[N];天津政法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苏军;别让“幼小衔接”走了样[N];文汇报;2009年
3 商报记者 李子君;暴利裹挟的幼小衔接班到底有多值?[N];北京商报;2010年
4 时言平;只有实现教育公平才能抑“天价幼小衔接班”[N];新华每日电讯;2011年
5 本报通讯员 李苑 驻苏记者 何连弟;南京冒出天价“幼小衔接班”[N];文汇报;2011年
6 胡婕 本报记者 薛庆元;幼小衔接:家长应把眼光放远一些[N];中国消费者报;2012年
7 记者 廖君 吴植;“名校情结”催热幼小衔接班,,有培训机构打出“包过”招牌[N];新华每日电讯;2013年
8 浙江省诸暨市浣江幼教集团 应婉林;幼小衔接不能揠苗助长[N];中国教育报;2014年
9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研究员 陈如平;谨防“幼小衔接”变身“小学预科”[N];中国教育报;2014年
10 李晓玲;“幼小衔接”:广东尝试新版本[N];中国妇女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明珠;幼小衔接阶段父母的教育策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董小清;语文教学幼小衔接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3 郭丽娜;农村幼小衔接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4 王燕;幼小衔接教育实践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5 何成霞;幼小衔接中一年级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5年
6 申恒苗;从教育政策看英国幼小衔接[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7 王开琳;形成性评价在幼小衔接课程中的实验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崔吉晓;幼小衔接视角下的语言教学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张林玲;当代美国幼小衔接政策的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3159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315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