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维亚小学汉语教学现状调查
本文关键词: 塞尔维亚 小学 汉语教学 调查 出处:《吉林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2016年中国与塞尔维亚升级成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极大地促进了中塞两国经济、文化等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两国关系再上新台阶。随着两国之间合作的日渐频繁,塞国政府也开始加强与中国的各类项目的合作,并于2012年正式开启了中塞中小学汉语项目合作备忘录。越来越多的塞尔维亚人开始学习汉语,但由于塞尔维亚中小学汉语项目起步较晚,没有系统的汉语教学体系,加上又缺少海外汉语教学经验,因此塞尔维亚汉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汉语教材和课堂管理等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鉴于此,笔者通过在塞尔维亚莱斯科瓦茨地区武克克拉季奇小学任教的机会,对塞尔维亚初级汉语教师和部分初级汉语学习者进行了调查和研究。通过对该小学师资、教学机构、学生特点、课程设置、汉语教材、考核方式等方面的调查分析,找出目前在塞尔维亚小学开展汉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利于塞尔维亚小学汉语教学长足发展的建议与对策,也为将来从事海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工作者在教学方面提供相关经验,同时也为塞尔维亚的汉语推广提供依据和有益参考。本文结构如下:第一章:绪论。对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进行简要的概述。第二章:主要从师资情况、课程设置、教材选用以及教学机构等方面简要介绍目前塞尔维亚的汉语教学发展概况。第三章:针对塞尔维亚汉语教师以及部分汉语学习者的问卷调查进行数据分析,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发现目前汉语小学教学中存在的诸如缺少完整的汉语体系、汉语课程安排不合理、教材选用不当以及课堂管理混乱等方面的问题。第四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整理,系统地总结出目前塞尔维亚小学汉语教学中在师资、课程设置、教材等方面出现问题的原因。第五章:针对目前塞尔维亚小学汉语教学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对塞尔维亚小学汉语教学发展的可行性建议。发展汉语教学,不仅要大力培养本土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合作与交流,更需要汉语教师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总结,指出本文写作的局限和不足。
[Abstract]:In 2016, China and Serbia upgraded into a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of cooperation, which greatly promoted exchanges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China and Serbia in various fields, such as economy, culture and other fields. With the increasing cooperation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the Serbian government has also begun to strengthen cooperation with China in various projects. In 2012, it officially opened the memorandum of cooperation in Chinese pro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between China and Serbia. More and more Serbs began to learn Chinese, but due to the late start of Chinese projects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Serbia. There is no systematic Chinese teaching system, coupled with the lack of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experience, so Serbian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lassroom management and other aspects of a lot of problems. In view of this. Through the opportunity of teaching at Vukklajic Primary School in Lesovac, Serbia, the author investigates and studies the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and some junior Chinese learners in Serbia. Teaching institutions,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curriculum, Chinese teaching materials, assessment methods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to find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Chinese teaching in Serbian primary schools. It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Serbia, and also provides relevant experience for the workers engaged in overseas Chinese teaching in the future. At the same time, it also provides the basis and useful reference for the promotion of Chinese in Serbia. The structure of this paper is as follows: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esearch and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for a brief overview. Chapter two: mainly from the teacher situation, curriculum. The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teaching institutions briefly introduc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teaching in Serbia. Chapter three: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of Serbian Chinese teachers and some Chinese learners conducted data analysis. According to the results of data analysis, it is found that the current Chinese primary school teaching such as the lack of a complete Chinese system, the Chinese curriculum is unreasonable. Improper selec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and confusion in classroom management. Chapter 4th: through the collation of survey data, systematically summed up the current primary school in Serbia in the teaching of Chinese teachers, curriculum. Chapter 5th: in view of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Serbia,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some feasible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teaching in primary schools in Serbia. Not only to cultivate local teachers, to carry out a variety of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but also to improve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hinese teachers. The conclusion is mainly to summarize the content of the article. The limitations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paper are pointed out.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G62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秦雯;;浅论医学留学生学习医学汉语的重要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09年12期
2 邓浩 ,郑婕;汉语与汉民族的思维——汉语文化研究之二[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1990年Z1期
3 胡永晖;;拯救汉语[J];中学语文;2008年15期
4 张会静;论汉译英中汉语文化因素的正确理解与表达[J];烟台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5 刘高辉;汉语文化与少数民族汉语教学[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6 郑春燕;汉语的“神”“鬼”文化积淀[J];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7 曹春梅;;论古代西域汉语文化[J];社科纵横;2006年04期
8 宋晓霞;;论汉语的经济性[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9 高霞;;汉语在加拿大的传播及发展研究[J];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11期
10 董晓萍;;跨文化的汉语文化交流:调研与对策[J];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陆刚;;汉语连珠四字结构与英语避虚就实的特点[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赵明;;论汉语国际传播视域下汉语教学中的文化冲突问题[A];第五届北京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3 解海江;章黎平;;汉语文化词典的设计与编纂[A];2004年辞书与数字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司继涛;;穿越文化,透视中英方位观之差异[A];第三届广西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社会科学篇)[C];2004年
5 刘坤坤;曾东京;;从《汉语熟语英译词典》看汉英熟语词典的编纂[A];中国辞书学会双语词典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洋;;汉语谐音探析[A];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第八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7 蒋立珠;蒋立真;;从翻译“哈特”还是“黑特”想到的[A];外语语言教学研究——黑龙江省外国语学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迪南;为恢复汉语的优雅而呐喊[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2 本报评论员;让汉语更快地走向世界[N];人民日报;2005年
3 本报记者 谢迪南;汉语危机?[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周年洋;恢复汉语的自豪感[N];财经时报;2007年
5 惠铭生;从汉语成为“看客”想到希拉克的愤然离席[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6 本报记者 谢颖;为汉语张开文化之翼[N];人民政协报;2011年
7 深圳大学文学院教授 王晓华;以平等理念推动汉语的现代转型[N];北京日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俞瑾;谁动了我们的汉语[N];成都日报;2005年
9 五柳客;汉语还有多少美丽?[N];中国文化报;2005年
10 朱竞;汉语的魅力[N];吉林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顺良;美国汉语传播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
2 吴海燕;商务汉语词汇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刘艳;期望价值、学习目地和学习行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动机研究[D];南京大学;2012年
4 岳辉;朝鲜时代汉语官话教科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5 阮氏丽娟;汉语方位词及其类型学特征[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丁米;泰国大学汉语课程教学改革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毓民;汉语国际教育[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8 徐先蓬;汉语的熵及其在语言本体研究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13年
9 范爱贤;汉语言隐喻特质[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兰巧玲;俄汉语是非问句对比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彭安琪;马来西亚彭亨大学汉语班成绩测试的评价分析[D];河北大学;2015年
2 张芳蕾;泰国私立小学三年级汉语课堂教学设计探索[D];河北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阳;布隆迪大学汉语教学情况调查及对策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4 张文达;延吉市朝鲜族初中低年段汉语记叙文习作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D];延边大学;2015年
5 李雪;韩国全罗南道务安地区CPIK(在韩汉语项目)教学现状调查研究[D];渤海大学;2015年
6 杨峻;金边地区汉语教学情况调查[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7 侬玮;汉语作为外语听说自主学习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8 巩凤梅;从《实用汉语课本》与《实用汉语教科书》看国别化汉语教材编撰[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9 丁正蕾;泰国中小学汉语课程设置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10 覃秀萍;泰北中学生汉语夏令营情况调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4563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14563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