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童谣与小学校园生活德育
本文选题:校园童谣 + 小学生德育 ; 参考:《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5年06期
【摘要】:小学校园生活特有的德育意蕴是为儿童的社会化做准备。但规训过度、成人主导、专门化教育和来自外界社会的消极影响等问题,都不利于儿童道德的成长。校园童谣的固有特性及小学生的心理与生活特点决定了校园童谣可以成为小学校园生活德育的新路径。学校可以涵养童谣于校园生活之中,营造"儿童式集体生活",实现游戏与精神体验的统一,尊重主体与价值引导的统一,以使校园生活更好地发挥它的德育功能。
[Abstract]:The moral impli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life is to prepare for the socialization of children. However, excessive discipline, adult dominance, specialized education and negative influence from outside society are all harm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morality. The inherent characteristics of campus nursery rhymes and the psychological and life characteristics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determine that campus nursery rhymes can become a new way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The school can cultivate the nursery rhymes in the campus life, construct the "children's collective life", realize the unity of the game and the spiritual experience, respect the subject and the value guide, so that the campus life can play its moral education function better.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基金】: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基于‘校园歌谣’的小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EA070059]
【分类号】:G6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徐湘荷;谭春芳;;温德尔·拜瑞的乡村教育哲学[J];比较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2 冯季林;;加达默尔的游戏观对儿童游戏教育的启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3 张更立;;儿童生活异化:内涵阐释与成因分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4年06期
4 孙彩平;;知识·道德·生活——道德教育的知识论基础[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2年03期
5 刘晓东;;童年资源与儿童本位[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3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霍美丽;话语转换与价值重塑[D];四川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正学,王建萍;《李寄》主题刍议——兼议六朝文学中的女英雄形象[J];蒲松龄研究;2003年04期
2 张雪;;杜威的认识论对“二元论”的“克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3期
3 潘殊闲;;独酌:李白内心孤独的真实印记——兼论后世的独酌情怀[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王莉;;汉乐府挽歌歌辞考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5 李国庆;;从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到品格教育——美国道德教育理论的演变[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6 单中惠;;福禄培尔游戏理论新析[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7 杨汉麟;李贤智;杨佳;;余家菊留英时期的教育活动与思想述评[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郭其智;;更爱枝头弄金缕 异时相对掌丝纶——汉民族植物民俗文化举隅[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2期
9 庄华峰;北朝时代鲜卑妇女的精神风貌[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2期
10 刘运好;从超脱到超越:建安激情的退潮——论黄初到正始的诗风嬗变[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国庆;;论北朝民歌创作的继承性——与汉代北方民歌之比较[A];黑龙江省文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张立华;;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及其现实选择[A];2010北京高教学会高职研究会学术年会“金商祺”杯优秀论文专辑[C];2010年
3 段会冬;;从农村城镇化看农村教育的目标定位问题[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我读《民主主义与教育》[A];第二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1年
5 邵正坤;;论北朝时期鲜卑的家庭教育[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6 要振生;;略论杜威的素质教育观[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7 舒志定;;马克思教育思想的人文特质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8 陈瑶;洪明;;葛雷学校留给我们的思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李劲松;;杜威教育目的观中的民主思想探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10 李学;容中逵;;论教育目的的生成性——基于杜威与怀特海的比较分析[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海英;学前教育课程创生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宝春;南朝东海徐氏家族文化与文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郝进仕;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发展战略与战略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田庆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社会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6 刘军政;中国古代词学批评方法论[D];南开大学;2010年
7 任红敏;金莲川藩府文人群体之文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刘杰;汉武帝故事及其文化阐释[D];南开大学;2010年
9 刘颖;公民教育中的法制教育及其价值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10 薄振杰;中国高校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祝娇娇;医学生诚信教育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10年
2 贾丽颖;新课改背景下教师文化的重新理解与建构[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博;唐代艺伎与唐声诗的传播[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于海霞;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德育主体间矛盾的消解[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吕云涛;学校教育中不当惩罚问题探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靖;西汉昭宣时期乐府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7 罗珍资;基于生态学的大学生自主管理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8 曲盛男;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伦理思想探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9 张福英;黑龙江省青少年道德认知发展及德育对策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10 杨志臣;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达红;;浅论当代童谣的异化[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6年04期
2 周清平;;论审美四维空间——以海德格尔语言美学核心思想为支点[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3 丁海东;;论儿童的整体性精神[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4 吴亮奎;;问题与责任“:极化”社会中的义务教育[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3年02期
5 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小学德育课程在观念上的变革[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03期
6 王瑾;中国古代童谣论[J];杭州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01期
7 张洪;少儿读经热[J];今日中国(中文版);2004年12期
8 鲁洁;一个值得反思的教育信条:塑造知识人[J];教育研究;2004年06期
9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年09期
10 郭元祥;;知识的性质、结构与深度教学[J];课程.教材.教法;200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耿云云;张忠华;;回归生活德育的本真——“生活”的误解与矫正[J];继续教育研究;2010年08期
2 杨敏;;中学生活德育的现状关注及走向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2年07期
3 杨雪;王其辉;;生活德育初探——以高校为例[J];山东文学;2009年S1期
4 刘超良;生活德育探问[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年24期
5 帅宁华;;成长在“生活德育”的情境里[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4年12期
6 易高峰;生活德育:走出学校德育困境的一条有效途径[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7 粟高燕;;论高校生活德育的实践样态[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9期
8 邵广侠;;生活德育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对策探究[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9 ;关于生活德育的理念建构与实践样态研究[J];中国德育;2008年12期
10 黄鹏红;;交往实践观视阈下的生活德育[J];教育学术月刊;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张伯兴;;试述生活德育的特性[A];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成立30周年庆祝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勤;邱建华;;人·生命·生活·生成——关于生活德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初探[A];《新时代的脚步声》之三——“陶花”绽放江南岸[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记者 薄文军;生活德育:营造完整的心灵世界[N];东营日报;2006年
2 上海市奉贤中学校长 季洪旭;生活德育:“贤”致力行 “奉”以出彩[N];文汇报;2009年
3 张瑛 集安市职业教育中心;关于生活德育的思考[N];吉林日报;2014年
4 本报特约记者 李 鲁 董永新;我们要成为变革的力量[N];中国教师报;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虹;小学生生活德育探究[D];鲁东大学;2012年
2 孙月琴;初中学校生活德育实施策略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3 李永兴;高校大学生生活德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4 蔡春良;对高校生活德育的现实探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5 易丹妮;生活德育的思考[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6 王玮;美学精神与生活德育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7 马殠;高职院校生活德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帝;小学“生活德育”课程的实践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年
9 孙青竹;学校生活德育寻索[D];辽宁师范大学;2012年
10 魏婧洁;生活德育的理论研究及运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20327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032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