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性教育课程效果评价

发布时间:2019-02-11 18:45
【摘要】:目的探讨学校性教育课程对小学流动儿童性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为在小学开设性教育课程提供参考。方法在北京市1所开展基于课程的性教育的流动儿童学校,选取三年级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由经过培训的学校教师对学生开展每学期6课时,全学年12课时的性教育课程。使用《珍爱生命——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读本》三年级上册和下册作为教学材料。通过每个学期教育前后问卷调查,评价性教育课程对学生性健康知识和健康行为的影响。结果三年级上册教育前和教育后流动儿童的性健康知识总分均值分别为25.97分和30.22分(满分4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48,P0.05)。三年级下册教育前和教育后的性健康知识总分均值分别为12.14分和16.07分(满分2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864,P0.01)。教育后,学生的健康行为有明显改善(t=-5.701,P0.05),教育前后的得分平均分分别为29.69分和33.69分。结论小学性教育课程可以提高小学三年级流动儿童性健康知识水平,改善流动儿童健康行为。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school sex education curriculum on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sex education courses in primary schools. Methods A floating school for children with sex education based on curriculum was conducted in Beijing. All the students in grade 3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 teachers of the school were trained to carry out 6 hours of sex education for the students and 12 hours for the whole school year. Use "cherish Life-A Book of sexual Health Education for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as teaching materials for the first and the next grades. The effects of sex education courses on students'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s were evaluated by questionnaires before and after each semester. Results the average score of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of floating children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was 25.97 and 30.22, respectively, with a full score of 41.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7.648, P 0.05). The average score of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was 12.14 and 16.07 (full score 22) in the third grad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t = 13.864, P 0.01). After education, the health behavior of the student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tng-5.701p0.05), and the average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education were 29.69 and 33.69, respectively. Conclusion Sex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can improve the level of sexual health knowledge and health behavior of floating children in grade 3 of primary school.
【作者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
【基金】:福特基金会资助北京市流动儿童性健康教育项目(1120-1817)
【分类号】:G6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曾小玲;;在小学高年级学生中开展性健康教育的研究[J];当代医学;2011年20期

2 张荣娟;;城市流动儿童和非流动儿童统合型房树人测试结果比较[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年03期

3 李群;金燕;孙逊;;心理健康课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年12期

4 张宝强;郑莉君;;初中生心理健康干预实验研究[J];健康研究;2013年03期

5 段成荣;吕利丹;王宗萍;郭静;;我国流动儿童生存和发展:问题与对策——基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南方人口;2013年04期

6 陈晶琦;;小学二年级学生预防性侵犯教育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2年02期

7 袁晓娇;方晓义;刘杨;蔺秀云;;流动儿童压力应对方式与抑郁感、社交焦虑的关系:一项追踪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年03期

8 蔺秀云;方晓义;刘杨;兰菁;;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J];心理学报;2009年10期

9 熊猛;叶一舵;;中国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11年12期

10 覃凌智;张斌;陈忠;杨少萍;;高中女生生殖健康知识及健康教育干预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11年2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赖寒;;流动儿童面临的社会威胁探讨[J];法制与社会;2010年14期

2 邹荣;陈旭;雷鹏;彭丽娟;;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研究[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11期

3 陈晶琦;张文静;李景壹;罗晓玲;;北京市三所学校初一学生预防性侵犯教育影响评价[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3年01期

4 穆桂斌;沈翔鹰;;农民工生存质量、满意度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以河北省为例[J];调研世界;2013年04期

5 魏勇刚;张希希;;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社会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雷鹏;瞿斌;陈旭;彭丽娟;邹荣;;流动儿童疏离感的特点及其与应对方式、学校态度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年03期

7 叶一舵;熊猛;;团体归属感对城市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的影响及其内部机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8 应湘;郭绵玲;白景瑞;王少华;;不同社会情境下外来工子弟与留守儿童内隐心理弹性的比较[J];当代教育与文化;2013年04期

9 郑会志;;城镇化背景下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初探[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16期

10 袁博成;王艺超;辛雪敏;高露;;对儿童自我保护问题的认识——张家口市142名农村小学生家长的问卷调查[J];才智;2013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高云娇;余艳萍;;流动儿童社会支持和罪错行为关系探析[A];社会管理创新与青少年工作研究报告——第七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11)[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徐夫真;青少年早期抑郁的发展及其与家庭、同伴和个体因素的关系[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苏文;流动儿童城市角色认同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2 黄敏红;群体关系结构特征对流动儿童社会认同与城市适应的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田蒙;回迁儿童的心理适应问题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1年

4 孙宗敏;小学生社交焦虑与应对方式及其关系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白景瑞;外来工子女心理弹性的结构与机制[D];广州大学;2011年

6 邹荣;流动和城市儿童元刻板印象的特点及其对群际关系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2年

7 董蔚楠;流动儿童群体偏好的特征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8 肖敏敏;公立学校流动儿童的情绪体验与社会行为[D];首都师范大学;2012年

9 秦建;流动儿童家校处境、社会认同对自尊与学校适应的影响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10 陈翠;神经性统整训练对学习困难儿童之干预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夏延芳;;农民工问题研究综述[J];现代农业科技;2007年12期

2 蔺秀云;王硕;张曼云;周冀;;流动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因素——从教育期望、教育投入和学习投入角度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邓丽芳;王瑞;郑日昌;;大学生孤独感、应对策略与气质类型的关系[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7年02期

4 杨梅;王有智;;陕西地区初中生心理健康素质特点调查[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01期

5 李德如,周玲,蒲萍,左开伦,张可义,李小刚;5例受性虐待儿童感染性病分析[J];重庆医学;2000年01期

6 刘铁鑫;张晶;陈祥艳;;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是预防艾滋病的一项重要策略[J];当代医学;2009年01期

7 ;我国流动人口总量已达1.4亿人[J];党政干部文摘;2008年01期

8 张枫,王洁,殷兰青,任智红;无锡市区部分流动儿童生活质量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3年05期

9 胡明月;蒋莹;周桂珍;冯礼东;励吉静;许安君;;温州市外来儿童生活质量状况调查[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0年04期

10 刘磊;符明弘;范志英;;流动儿童家庭教养方式和学习适应性的相关研究[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正荣;进城就业农民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2 胡韬;流动少年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特点及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3 龚田波;城市边缘群体青少年自尊、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D];广州大学;2007年

4 朱丽娜;进城农民工子女城市适应状况调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5 何亚玺;北京市农民工子女社会适应及其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6 林盈盈;南宁市流动儿童孤独感、自我接纳及行为问题的现况及其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评价[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范丰慧,史慧颖;论我国性教育的取向[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张学军,晋银峰,贺斌;中学性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马蓓;大学生性教育的内容和方式[J];中国校医;2003年04期

4 王春艳;学生性教育 一个沉重的话题![J];兵团工运;2003年11期

5 谭新木;;美国人怎样对孩子进行性教育[J];教师之友;2003年01期

6 陈乔炎;;美国:性教育从家庭开始[J];公民导刊;2003年01期

7 张书义,贺斌;中学性教育:背景、问题与对策[J];许昌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8 王雪峰,高畅;作为教育的性教育[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4年01期

9 陈山榜;学校性教育不容忽视——颜元的性教育探索及其对当前学校性教育的启迪[J];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10期

10 李建华;家庭性教育问题分析及建议[J];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成叶;马迎华;;学校性教育的性质、目标和任务[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丹红;张苏萌;;中国近代学校的性教育课程[A];中华预防医学会儿少卫生分会第六届全国学术交流会、中国健康教育协会学校分会第三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3 阮芳赋;;近现代中国性教育的发展史略[A];性与性别研究(第3辑)——学校性健康教育[C];2011年

4 方刚;;用性人权和社会性别理念充实学校性教育[A];性与性别研究(第3辑)——学校性健康教育[C];2011年

5 周正猷;;少儿早期就需要性教育吗?——兼介绍《少儿早期性教育》一书[A];江苏省第二次性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6 左U,

本文编号:24200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4200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d6b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