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

发布时间:2017-03-22 11:17

  本文关键词: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小学时期是人生发展和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基础阶段和关键时期。这一时期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正处于逐步形成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尚未定型,具有不稳定性,是滋生和蔓延一些不良品德的高峰时期。学校里品德不良行为的小学生虽占少数,但消极作用大,不仅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着周围同学,干扰学校、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甚至诱发违法犯罪行为,走上犯罪道路。因此,做好品德不良行为小学生的转化工作,是教育者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美国兴起的关怀理论为我国德育实践的研究带来了重要启示。继美国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提出关怀伦理的一些观点和思想后,著名教育家、哲学家内尔?诺丁斯对其进行了深入挖掘和进一步完善,创造性地将关怀理论应用到具体道德教育实践领域,形成了独特的关怀道德教育模式,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正是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关怀理论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可以为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研究提供专业的理论指导和一个全新的视角。本论文正是基于关怀的视角探析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同时运用关怀理论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教育转化。论文正文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这部分主要介绍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及设计。本论文主要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观察法等三种方法,研究当前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现状,深刻探析关怀理论所蕴含的道德教育资源,为教育者转化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提供参考。第二部分对小学生常见的几种品德不良行为进行描述以及分类。这部分自编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调查问卷,同时对品德不良行为学生,部分老师和家长进行访谈。分析调查结果发现,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主要表现为说脏话、撒谎、经常性破坏课堂纪律、不尊重师长、抄袭作业、考试作弊、打架斗殴、偷窃等特征,这些品德不良行为可以归为五类,即欺骗行为、逆反行为、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偷窃行为等。第三部分从关怀缺失角度对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进行归因分析。这部分通过对品德不良行为学生及部分教师的深入访谈,从关怀缺失的视角分析当前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主要包括:家庭关怀缺位、学校关怀缺失、社会关怀缺乏。第四部分运用关怀理论探索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路径。就论文第三部分所述的关于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从家庭、学校、社会等几个方面提出关怀策略,构建了关怀理论视野下的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转化策略。
【关键词】:关怀理论 小学生 品德不良行为
【学位授予单位】:鲁东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G621
【目录】:
  • 致谢5-6
  • 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23
  • 1.1 研究缘起13
  • 1.2 研究意义13-14
  • 1.2.1 理论意义13
  • 1.2.2 实践意义13-14
  • 1.3 研究现状14-18
  • 1.3.1 关怀理论的研究现状14-15
  • 1.3.2 品德不良行为的研究现状15-18
  • 1.3.3 已有研究的启示18
  • 1.4 概念界定18-19
  • 1.4.1 品德18-19
  • 1.4.2 品德不良行为19
  • 1.4.3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19
  • 1.5 理论基础19-20
  • 1.6 研究方法及设计20-23
  • 1.6.1 研究对象20-21
  • 1.6.2 研究方法21-23
  • 第2章 A小学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现状调查23-32
  • 2.1 A小学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表现23-29
  • 2.1.1 说脏话、辱骂他人23
  • 2.1.2 撒谎23-24
  • 2.1.3 经常性破坏课堂纪律24-25
  • 2.1.4 不尊重师长25-26
  • 2.1.5 抄袭作业、考试作弊26-27
  • 2.1.6 打架斗殴27
  • 2.1.7 破坏他人或公共财物27-28
  • 2.1.8 小偷小摸行为(偷窃)28-29
  • 2.2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特点29-30
  • 2.2.1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具有普遍性29-30
  • 2.2.2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以轻度为主30
  • 2.3 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类型分析30-32
  • 2.3.1 欺骗行为30
  • 2.3.2 逆反行为30-31
  • 2.3.3 破坏行为31
  • 2.3.4 攻击行为31
  • 2.3.5 偷窃行为31-32
  • 第3章 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成因32-45
  • 3.1 家庭关怀缺位32-37
  • 3.1.1 关怀关系中双方的不平衡性32-33
  • 3.1.2 关怀观的片面性33-35
  • 3.1.3 父母榜样作用失效35-37
  • 3.2 学校关怀缺失37-42
  • 3.2.1 教学过程中:学校教育存在误区37-39
  • 3.2.2 学校交往中:教师关怀素养有所欠缺39-42
  • 3.3 社会关怀缺乏42-45
  • 3.3.1 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42
  • 3.3.2 网络、传媒的负面影响42-43
  • 3.3.3 同辈之间不良道德品行的相互传染43-45
  • 第4章 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的转化策略45-54
  • 4.1 构建关怀型和谐家庭45-47
  • 4.1.1 父母树立正确的关怀观45-46
  • 4.1.2 父母发挥积极的道德榜样作用46
  • 4.1.3 父母鼓励孩子回应关怀46-47
  • 4.2 将关怀理论渗透于学校教育过程47-51
  • 4.2.1 教师形成关怀理念47-48
  • 4.2.2 教师提高关怀能力48-50
  • 4.2.3 教师运用多样化的学生评价方法50-51
  • 4.3 营造充满关怀的社会氛围51-52
  • 4.3.1 规范大众传媒,树立关怀榜样51-52
  • 4.3.2 规范网络信息,,塑造充满关爱的网络文化环境52
  • 4.4 学校、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共同转化小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52-54
  • 第5章 结论54-55
  • 参考文献55-58
  • 附录A58-60
  • 附录B60-62
  • 附录C62-63
  • 附录D63-64
  • 作者简介6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薛金山;;从小培养孩子的良好品德[J];农村.农业.农民;2006年03期

2 李云;张秀娥;;责任感与品德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06年06期

3 尹成君,潘宝泉;高校人才品德培养的时代特征与对策[J];连云港化工高专学报;1998年S1期

4 王广见;;品德培养:一面儿也不能少[J];新课程(初中版);2006年02期

5 尹海霞;;从心理角度切入浅谈儿童品德培养[J];中小学电教(下);2011年04期

6 王锦玲;;浅谈在实践中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方法[J];吉林教育;2013年10期

7 崔天彬 ,许庆科;为孩子的良好品德奠基[J];山东教育;2002年25期

8 王胜鹏;语文教学与品德培养[J];内蒙古民族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汉文版);2000年04期

9 张朴伟;小学品德评价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教育科研;2001年06期

10 朱卫嘉;品德认知结构模式与社会变革时期的品德教育[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李占萍;张秀娥;;责任感与品德培养[A];全国教育科研“十五”成果论文集(第一卷)[C];2005年

2 涂俊;;信息品德,从儿童“入网”抓起[A];中国教育技术协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秀鸿;;固守德育为首,回归生活世界——青年学生品德培养的逻辑起点[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5年年会优秀论文集[C];2005年

4 傅立洁;;让品德培养与体能训练同步,促进幼儿和谐发展[A];2012年幼儿教师专业与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海明;制度建设:国民总体品德培养的根本方法[N];学习时报;2011年

2 范巧;品德怎可用分数来衡量[N];经济参考报;2014年

3 通讯员 杨树仁;昭苏加强青少年品德培养[N];伊犁日报(汉);2007年

4 甘井子区营城子街道中心校原校长 郭恒珍;抓住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培养的关键[N];大连日报;2010年

5 李宏英;幼儿品德教育浅谈[N];朔州日报;2005年

6 林涛 博乐市第五小学;浅谈体育教学中的学生品德培养[N];博尔塔拉报(汉);2011年

7 万载县职业技术学校 兰慧;“寓德于教”,教会中职学生做人做事[N];宜春日报;2009年

8 土门联校 乔俊芳 韩红云;合理开发课程资源 品德培养回归生活[N];临汾日报;2010年

9 孙宝军;品德培养从哪里开始[N];辽源日报;2005年

10 ;学龄留守儿童,仅西部农村就有500多万[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姜囡;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D];鲁东大学;2016年

2 罗勤;小学生品德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3 孙爱莲;小学生品德评价现状调查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高飞;学生品德评价的理论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5 董晓丽;探究家庭结构调整背景下的幼儿品德养成策略[D];复旦大学;2012年

6 杨峰;初中生品德发展测评量表的研制[D];广西师范大学;2000年

7 柳琼;高职院校五年制中职学生品德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黄廷强;当前大学生诚信品德培养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9 张世爱;生命教育:新品德课改中的一种价值诉求[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10 付媛媛;新时期青少年品德能力培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关怀理论视野下小学生品德不良行为成因及转化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614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614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ce7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