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优化小学数学开放题设计促进创新增效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3 04:05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研究,数学开放题逐步成为教育领域研究的一个焦点.目前,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是素质教育,而优化设计是促进一个开放性问题与数学素质教育的切入点.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优化开放题设计在促进学生创新增效方面具有巨大的教育价值.对数学开放题为载体的素质教育新模式的发展,使数学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引入开放题可以促进数学教育改革和研究.开放式问题与传统封闭式问题是相对的.是一种比较特殊问题,它经常出现在数学测验和考试的各种类型中,同时也现身于平常的课堂讲授中.开放题具有不完备性、发散性、层次性、探索性和创新性等特征.课题分析了数学开放题的基本知识,讨论了开放题的设计,优化开放性数学问题的策略包括材料的选择和设计两个方面来考虑.详细论述了教育的价值和意义:开放题的教育价值是一种数学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形成过程,是学生认知结构变化的定性,知识和数学能力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是数学开放题主要目的,核心是巧妙地运用数学策略解决问题.因此,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开放性问题建立一个平台.从根本上改变了封闭规则的所有问题.同时新课标改革中也指出数学开放题实施的是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素质.随后以学生为中心,设计开放题的原则、特征、分类、设计策略、功能以及设计开放题与新课程改革的关系,促进学生创新增效提高,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挖掘数学开放题的设计,需要展现教师的智慧和教学基本功以及专业素养,也要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创新教育为数学开放题带来一片崭新的生机.在“优化数学开放题设计,促进创新增效研究”课题中取得一些成果:教师角色发生转变、教师教学方式改善、学生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开放题的结论不唯一,为学生提供充足机会寻找解题方法和策略,拓展学生的学习想象空间,使学生在探索和创新意识中求解不同答案,便于因材施教,自主地参与“做数学”的学习中.提高解题能力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以数学开放题为载体提高学生创新增效能力,已经是数学内容改革中的一项尝试,其核心是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等有效完善.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G623.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善胜;在“开放题”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品质[J];宁波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2 林革;数学开放题的教育功能和特征[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3 张国平;开放题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4 冷淼;对初中数学开放题的认识[J];常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5 张清芳,邱浩;化封闭题为开放题的几种策略[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5年09期

6 张利亚;;浅谈数学开放题的教学[J];教育实践与研究;2006年08期

7 张清芳;;略论新课标下的数学开放题教学原则[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21期

8 陈万忠;;注重数学开放题教学,提高创新能力[J];双语学习;2007年07期

9 姚道亮;;小学数学开放题教学的策略[J];科学大众;2008年06期

10 石香文;;构建开放题激发数学兴趣[J];科技资讯;2010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孟岩;吕绍林;;高中数学开放题与研究性学习[A];创新驱动,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吉林省第七届科学技术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雨强;开放题编制的理论与技术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敏;初中生解数学条件开放题的差异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2 林蓁;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田鹏;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4 张军富;化学开放题教学研究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徐鑫;数学开放题的编制与教学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5年

6 陈小明;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开放题和实践题的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功科;数学开放题及开放式教学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8 冯翠典;初中化学开放题的编制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08年

9 宋丽敏;中职数学教学中开放题的实践探索[D];鲁东大学;2013年

10 栾继辉;优化小学数学开放题设计促进创新增效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771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6771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72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