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教育论文 > 小学教育论文 >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7 12:32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础工具,是国家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富有着强烈的思想性、形象性和情感性。人物形象是小学语文教材中最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的代表,因此,对身心正处于发展关键期的小学生来说,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人物尤其是模范人物形象在极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教材研究的一个重要渠道就是以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为关注点,通过分析模范人物形象展现其所体现的价值观念。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小学语文教材选文中的模范人物形象,并收集相关文献资料,采用文献研究和文本分析的方式,将本文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从选题背景入手,对与课题相关的概念定义展开叙述,并着重梳理了国内外对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第二部分是对不同版本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系统分析。首先从历史维度对清末以来独具特色或颇具影响力的六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演变情况作简要论述并作出展望,再从优秀品质、性别、职业、国别、年龄的角度将两套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模范人物形象进行横向的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第三部分阐述了现行人教版和苏教版中模范人物形象存在的问题,并寻找问题的原因所在。第四部分则是针对相应的问题提出对教材编写者的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杭州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G623.2
【图文】:

性别比例,中模,差距


图 2.1 六套小学语文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性别比例演变近百年来六套教材中一共有模范人物形象 349 人(按照每篇课文中模范人物的合计所得,一个群体模范作为一人),据图 2.1 所示,六套教材中,男性模范人物所占百分比最高为 96.2%,最低为 79.0%,占取了绝大部分比重,并且男女性别比例起伏变化较小。在六套教材中,1903 年的《最新初小语文教科书》中男女比率差距达到 58.0%,往后更是只增不减,差距最大的是 1932 年《开明国语课本》,

分布情况,中模,女性,女权运动


形成正确的性别观。男性模范人物的主导地位容易将女性置于边沿位置,长此往,女性受压迫受欺凌的形象会被习以为常。但不可否认,女性模范人物在教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随着女权运动的兴起,女性在社会中的作用逐渐增强,位也逐渐上升,在教科书中女性模范人物形象的编排状况也理所当然应该随之善。.1.2 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演变传统意义上的“职业”代表的是一种工作或职务,而在现代意义上,它不只表了社会角色,更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1]职业关系到一个人在这个社会中有的价值。本研究选取职业作为一个研究角度,其目的在于了解教材中的模范物形象在职业分布情况上的特点,挖掘出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折射出的值观,为下文剖析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存在的相关问题打好基础,以帮教材编写者更好地编排教材中模范人物形象的职业。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欢;吴国斌;;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德育价值探索[J];人民论坛;2015年02期

2 陈彤彤;;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及对中小学德育的启示[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4年14期

3 陈华仔;;卢梭的榜样人生[J];北京社会科学;2014年02期

4 吕映;;小学语文教科书中模范角色的类型特征与价值蕴涵[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5 耿静;;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对教育工作的几点启示[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年02期

6 苏阿敏;陈树生;;高中女生自我效能感培养的路径——基于高中语文教材中女性形象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2010年02期

7 崔峦;;回顾·总结·展望——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十年小学语文教材编写历程[J];课程.教材.教法;2010年01期

8 李晶晶;;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述评[J];沙洋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3期

9 刘黔敏;;中小学德育教科书中的榜样人物分析[J];教育评论;2009年01期

10 李勃;;基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儿童幸福感探讨[J];少年儿童研究;2009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董春亮;从语文教科书中榜样人物看主流价值观的体现[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2 贾海峰;古代蒙学教材中榜样教育的历史演变及其特征[D];山西师范大学;2014年

3 王世海;人格培养视角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父母形象研究及教学策略[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4 张秀芳;中学语文教材中丑形象的教学理论及实践[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7318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aoyulunwen/xiaoxuejiaoyu/27318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54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